“有800家企业在证监会排队等待上市申请的审批”,这已是一条有近一个月时间的市场旧文。也就是说,新股实际已停发了一段时间,而大盘下跌的势头终究没有被挡住,上周沪指更是跌破2000点,低点不停被刷新。然而,市场中仍然把新股发行当作指数下跌的主要元凶,笔者认为,从以下五点看,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充分的依据。
第一,融资是股票市场存在的基本职能之一。股市为非资本货币向生产资本的转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对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停止新股发行,也就给这个转化人为的制造了障碍,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第二,曾经的“6停6启”表明,暂停新股发行不能在本质上改善市场环境,也无法扭转市场运行规律。新股发行曾在1994年7月21日-12月7日、1995年1月19日-6月9日、1995年7月5日-1996年1月3日、2004年8月26日-2005年1月23日、2005年5月25日-2006年6月2日和2008年9月16日-2009年6月29日,历经6次暂停与重启。
1994年的暂停作为当时非常著名的“三大救市”政策之一,上证指数在一个半月内从325点飙升至1052点,但随后半年又跌回500多点。
1995年,一年中两次暂停发行,第一次股指始终在盘整下跌,即便在5月18日受到“暂停国债期货交易”消息的刺激跳空飙涨三天后,其后时间段依旧回落。当年第二次暂停发行的时段内,股指更从790多点跌至512点。2004年的新股发行暂停取得短暂反弹后,同样持续跌势并跌至更低。
最近的2005年和2008年这两次,更是诞生了沪指998.22点和1664.93点两个至今时时被提起的历史低点。可见,暂停新股发行并不能够给市场带来反转,对市场环境和制度规则并没有太大改善。
第三,目前中小板与主板估值比仍处高位,市场需要通过发行更多新股,拉低新股发行价来稀释估值调整风险。虽然,目前市场估值水平不论是主板还是中小板的绝对值都处于历史低位,但仔细比较相对值却发现,中小板与主板估值比不但不低,反而处于高位水平。2007年底,当大盘处于处于高位震荡时,市场平均市盈率整体偏高,中小板的是68.04倍,上证A股和深证A股的是47.54倍和57.73倍,但估值比并不算高,分别为1.43和1.18。而根据沪深交易所公告,上周五,中小板平均市盈率为21.76倍,上证A股和深证A股分别为10.71倍,15.42倍。虽然估值绝对数值不高,但估值比却高达2.03和1.41。如此高的估值比,只能说明目前市场中小板股票的价格与主板相比仍然偏高,这既是上周中小板指数下跌幅度超过主板的主要原因,也表明市场需要更多的发行中小板股票,提高股票供给,用市场的力量使这一比值回归理性。
第四,目前市场不缺钱,“新股发不出去”暂不可能。近期有说法称年底银根收紧,股市缺钱是指数下跌和暂停新股不得不为的主要原因。然而,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元,储蓄率高达52%,总的资金供给应该说是比较充裕的,新股发行并不会对资金供求产生大的影响。
第五,股票市场运行22年来,尚未出现一次真正的发行失败。今年的市场氛围已经让准备上市的公司感觉到了压力,朗玛信息、洛阳钼业、浙江世宝、中国交建等公司或缩股或降价或二者兼而有之的选择了向市场妥协,正当“无形之手”逐渐发挥作用的时候,新股IPO静悄悄地暂缓了,这种停滞显然与新股发行改革的市场化进程不够合拍。
因此,IPO停发不是解决市场低迷之道,市场的问题应该交给市场去解决。如果中国股市是一个真正市场化的股票市场,企业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时机来发行,市场自身会调节发行速度,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