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又逢中国共产党十八大领导层换届,一系列累加因素使得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可说是达到空前。中国将怎么继续谋求发展,中国的政策是否有持续性等问题都被不停追问。而有观察家发现,中国共产党对于如何发展中国的态度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即“美丽”。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新世纪1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为此付出的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代价也在急剧透支。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适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这一提法甫一出炉,便赢得各方关注。笔者认为,“美丽中国”的内涵绝不仅囿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是其根本要义,而其中更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人际之间的和谐”两重指向。
“美丽”虽不可称重,却可以有高低之分。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高质量的“美丽”。2011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接受日本《朝日新闻》采访时坦言,“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冷静地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我们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我们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还比较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诚然,东部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后,确实带动了当地经济迅猛发展,但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所带来的环境隐患同样不容小觑。
我国近年来一直强调节能减排,但地方往往受利益驱动,对政策的执行要么“打折”,要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政府要真刀真枪地加大政策力度,同时要把环保问题作为考量政府政绩的权重票。现在到了理性发展的时候了,“美丽中国”的构建是民心所向。
首先必须明确发展思路。不能唯GDP增长论,只要和“资”有关的项目就一路绿灯并辅以政策拐棍,让短期的增长先于子孙的长治久安。笔者建议必须完善环境评估,“环评”要实行追溯问责制,让参与“环评”的专家也好,官员也罢,都要意识到以后真要出现环境问题,“丑化”的就是自己。
其次,生活的美好是建立在阳光下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在制度层面进行完善。我们需要制定更为严格的“社会规则”,而决不允许潜规则横行霸道。一定要抛弃
“长官意志”,制度的制定要透明,要有公信力,要有普遍性。只有所有的东西都能拿到阳光下晒晒,并且经得起晒,才有“美丽”可言。
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纷纷表态只要党有要求,便愿意晒财产,我们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构建“美丽中国”而释放的积极信号。
囊中羞涩肯定不“美丽”,实现全体民众普遍“不差钱”才是“真美丽”。收入上的绝对平均主义是不会刺激经济发展的,但贫富差距过大同样对国家的发展无益。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都在0.4以上,这两年更是迫近0.5。中国的现状意味着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这为“美丽”增添了许多不和谐色调。所以,十八大后,民众更加期待各种调控措施有效增强,大家期待收入能否再增加一些,税收能否再少一些,社会福利能否再好一些,房价能否再低一些,等等。贫富差距扩大,人际关系势必不和谐,群体性事件也在所难免,实现“美丽中国”也会成空谈。
“美丽中国”的时代不是你有广厦千万间,我却住在破屋还漏雨的时代,而是你有别墅,但我也有三室一厅,是全民共富的时代。
美和丑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能截然分开。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美丽中国”的构建也与我们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遇到丑的事情也有义务去尽力更正、化解或者避免。比如拿“十一”黄金周变“垃圾周”,国人的文明素质饱受诟病。这与其要靠政府,不如说要靠我们自己的“举手之劳”。
“美丽中国”与“和谐社会”的精神所指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两者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美丽中国”的构建需要我们的政府有大智慧,同时也需要我们的民众注重小细节。从今以后,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美丽中国”,有了它,就有了方向,就不会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