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新闻。据央视报道,在武汉的街市上,运行着近13000辆刹车有问题的新爱丽舍出租车,每天约有95万人乘坐着这种“带病车”来往于城市各个角落,有司机甚至直言自己开着一个“炸弹”,如此在城市里穿梭流动,其安全风险着实令人忧心。
透过记者调查的镜头,不难发现这批出租车实在病得不轻。按理说,出租车的安全系数应高于私家车。可是,出租车版爱丽舍与公开发售版相比,不但缺少了ABS自动防抱死系统和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轮毂的铝合金钢圈被换成了铁钢圈,就连后轮的刹车鼓和压力泵也小了一大圈。如此减配,已经突破了安全性的底线。
退一步说,配置简陋,按照低配低价的原则,那么价格也应该低廉。可是,这种减配出租车的“买断”价格,竟然比市场价高出好几万。又简陋又昂贵又危险,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生态中,这种“带病车”本应没有生存空间,然而,现实剧情却让人大跌眼镜:1万多辆减配车,出租司机们是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自行买车连门都没有。
问题在于当地出租车管理和采购中的玄机。作为主管部门的武汉市客管处,虽然没有直接否定个体司机可以自行买车,却在买车的环节上使了绊子:给所有4S店下发个体司机姓名及身份证号码的名单,4S店工作人员要是卖车给出租司机,就得丢饭碗。结果,个体司机即便去买车也没法顺利上牌,往往经不起折腾,不得不购买指定的坑爹车型。就连出租车公司在买车的时候,在车型选择和价格方面都基本没有自主权。客管处的行为,实质就是通过行政力量干扰市场选择、造成市场垄断。不论是从巨大的现实利益还是从以往教训看,这往往不是管理失误,很可能存在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暗箱操作的利益输送。说穿了,“带病车”的一大病因,极可能就是腐败。
司机叫苦连天,乘客面临隐患,无不要求当地政府迅速行动起来,治理“带病车”,深挖问题症结,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让存在安全隐患的出租车尽快退出市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通过反思和追查,拷问管理上存在哪些弊端,采购过程中有无交易黑幕,“差价”背后的巨大利益到底流向了哪里,哪些相关人员应该被问责。只有找到深层的致病机理,才能彻底清除带病车占据出租市场的生存土壤。
进一步讲,武汉出租车市场的乱象是一个警示,其他的地方是否也如此,也该查一查。同时,有必要对整个出租车行业做一次全面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