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财经年会上指出,必须打破行政性垄断,鼓励多种所有制、多个企业公平竞争,实现国有资本的更好流动。 他说,在最近对上市公司的一个调查中,很遗憾国有控股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综合评分还是偏低的,通过将国有资本资本化,实现管理和运营的企业化、市场化,会大大增强国有企业竞争能力,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他建议划拨更多国有资产包括国有银行和国有保险资产的一部分给社保基金,划拨比例可达30%到50%。 这几个方面,正是近年来社会对国企诟病较多之地。 一是行政性垄断和经营特权对公平竞争的扭曲。中国加入WTO前后,经济改革的一个基本共识是,除涉及到国家安全、自然资源、少数公共产品生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领域外,处于垄断状态的其他行业与部门都应通过改革创造开放和竞争格局。针对垄断行业改革处于严重滞后状态的问题,2001年3月,时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的王岐山说:“一切不宜由国家垄断的行业都要打破垄断,一切不利于市场竞争和实现企业效率最大化的行业、企业结构都要进行重组。”十几年过去了,情况好转了,还是恶化了? 二是许多国企的治理和管理并未因上市而有根本改进,仍是行政权力的附属物,官僚化色彩浓厚。 三是国家、国民与国企的分配关系,国企的上缴利润比例,明显不合理。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的研究表明,2009年国企实现利润1.3万亿元,2010年盈利近2万亿元,但2009年利润上交比例为6%,2010年为2.9%,且上交红利主要在企业体系内部转移,没有明显惠及民众。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为800.61亿元,支出769.54亿元,其中723.6亿元又以各种名目返回企业,调入公共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的只有40亿元,仅占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5.2%。 国有资本不搞战略性改革,当然也能继续存在,甚至借助行政权力之手“大放光彩”,但这对整个中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意味着什么呢?国家只有从拥有、管理和控制国有企业,转向推动国有资本的市场化、社会化、证券化,才能让国企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而国有资本的投资收益也可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回归全民分享的天然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