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由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总体处于升值通道,中国已经逐步告别低成本时代。对于依赖
“成本驱动”,并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小企业而言,做实业变得越来越难,特别是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新趋势,中小企业将面临新的冲击。
事实上,中小企业感到实业难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制造业利润被成本上涨因素抵消殆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人口占比持续上升,这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通过高储蓄率保证了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但这一增长动力在2004年之后开始弱化。2004年前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了低端劳动力供给紧张的问题,制造业成为“用工荒”的重灾区,随后一些中部地区如湖南、河南等农村劳动力的流出省份,也出现了用工紧张的现象。
从趋势性的角度来看,跨越“刘易斯”拐点之后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和金融属性推动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形成中小企业利润水平的长期挤压效应。2011年初,阿里巴巴曾对江苏、广东、湖北、吉林和四川五省588个制造业企业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原材料在总成本占比最高,超过了62%,其余依次是销售、人工和财务成本,占比分别超过13%、12%和4.5%。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在2008~2010年间呈不断上升趋势,原材料成本占比从2009年的63.1%升至2010年的64%,人工成本占比升幅略快于原材料成本占比,从11.1%逐年上升至12.3%。
中国中小企业承担着高税收负担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从名义税负、宏观税负,还是实际税负来看,中国中小企业税负都偏重。中国名义税负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等。中国中小企业税收占销售收入的负担率为6.81%,高于全国各类企业6.65%的平均水平;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高于全国1.91%的平均水平。过重的税负不但增大了企业的负担,而且降低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竞争能力。
而从国际大环境看,中小企业正在遭遇全球“再工业化”的新挑战。欧美为了增强“再工业化”战略下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做了多方面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出口,实行全面严格的贸易救济措施。2010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起“国家出口倡议”,创建“出口促进内阁”,重启“总统出口委员会”,设立一站式的出口促进服务点。美国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向东亚、中亚、拉丁美洲、中东、非洲等地派出知识产权专员,使中小企业在海外采取行动时能够得到帮助,并最终为本国中小企业自由公平进入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此外,今年以来,奥巴马实施“金钥匙”计划,拟推动4000家中小企业进入中国。根据华南美国商会公布的年度调查报告《2012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小企业正在进入中国。而且,入驻中国的中小企业“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与2011年相比,今年初在华投资不满2年的外资企业比例已从6.6%上升到9.8%,而经营不满5年和不满9年的企业比例也有显著上升。尽管美在华投资回报开始下滑,然而企业盈利率仍然保持高位,增幅达到30%以上。即便是在普遍感受到全球市场巨大压力的2011年,在华实现盈利并且达到和超过预期的外资企业占总数的比例也高达68%,比2010年进一步提高了1.35个百分点。美国中小企业涌入中国淘金有可能掀起一轮“鲶鱼效应”。
美欧为实现“再工业”战略而强化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的举措,如以专利、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手段,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控制和市场垄断,提出更高的标准,这势必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竞争持续产生重大挑战,中小企业“回归实体”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双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