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经济复苏已初现曙光,但走势仍还“乍暖还寒”。因而,在内、外部需求都没有能稳定下来、经济增长尚未恢复至常态的潜在水平之时,要延续刚刚出现的部分宏观指标好转势头,促使经济步入真正的复苏阶段,还需要一系列积极与宽松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保持足够热度。 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50.4%,较10月劲升0.9个百分点,时隔一年之后首次再度突破荣枯分界线。尤其需要指出的是,11月为我国经济的传统淡季,在过去5年的11月,该指标环比只在2008年受四万亿投资计划而出现上升,其他年度均为下跌。结合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PMI指标已连续三个月回升的趋势,制造业信心复苏的迹象正在显现。 国内经济增速持续多月下滑趋势促使“向上对冲”的政策逐渐加温,而物价总量持续回落给积极政策加力提供有利机遇期。观察而言,新刺激政策与以往相比给人们留下两个深刻印象:一是新规划更注重细节深化与实际落实,比如对城轨建设涉及逾万亿元项目资金来源,发改委酝酿以发行基础设施私募债券形式筹措,保监会也要求降低基建债权计划门槛,鼓励险资扩大向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央行下半年后更频繁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在发达经济体全面“量化宽松”背景之下力图保持独立性。二是今年以来陆续推进的铁路与城际轨交建设、沿海经济带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鼓励传统产业升级与兼并重组、结构性减税等各项政策,涉及财政、产业、地域发展、城市建设、对外贸易等多项领域,更加注重在政策的综合配套与长期社会发展目标协同,注重短期建设与长期社会发展规划更加紧密地结合。 政策落实过程中所带来的投资增加,经济下滑趋势得以部分对冲,9月之后,宏观数据指标开始好转,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均有所恢复,三季度GDP增速回落开始收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至10月同比增长20.7%,较1至9月加快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月份同比增长14.5%,较9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9月份出口增长9.9%,月环比回升7.2个百分点,10月出口同比增长再度升至11.6%,使得1至10月出口同比增长达到7.8%。反映生产者真实景气状况的全社会用电量指标自9月份开始结束多月下滑强劲复苏,10月同比劲升6.1%。物价指标方面,CPI同比保持在2%以下,PPI同比继续为负但跌势收敛、环比回升。 但是,比较而言,也不得不指出,由数据好转支撑的这种复苏力度较弱,到底离全面稳定的复苏仍距离还比较远,更何况一些数据指标依旧低迷、一些指标还相互矛盾: GDP增速连续七个季度回落:一季度为8.1%,二季度为7.6%,三季度为7.4%,三季度增幅同比创下14个季度新低,虽跌幅收窄,而且从10月数据看,四季度环比有望出现拐点,但在年末淡季时节,如果数据出现反复,则回升幅度能多大就难定断,展望明年初的一段时间,如果全社会投资与内外需求放缓,那么经济增速仍旧只是沿“L型”而不是“U型”轨迹演变,或者U型底部被拉长、复苏时间延缓。 消费物价指标(CPI)重回1时代接近临界值,尤其是生产者指数PPI持续多月为负,物价表现本身即说明宏观经济并没有摆脱低迷。同时,PMI指标也只刚刚回升至50临界且稳定性仍待观察,显示生产者信心虽然回升但依旧脆弱,需要进一步恢复。 与宏观经济总量数据扩张相比,来自微观层面的信息是,企业效益指标仍在继续“筑底”。主要表现是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该指标8月为8.9%,9月为9.2%,10月为9.6%,虽保持复苏但力度不大。沪深两市2400余家上市公司三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下降2.6%,与1至9月同比下降1.1%相比仍在扩大。四季度预计会有平滑向好机会,但能否完成筑底以及回升幅度有多大,则显然取决于内外部需求的回暖增长情况。 另外还特别需要小心的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不确定性影响仍潜伏着巨大风险。这种影响突出体现在外需萎缩方面,外贸部门已坦承,今年我国进出口增长完成10%目标有很大难度。估计明年发达经济体依然难以稳定,发达经济体应对低迷而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张弛情况传导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层面,其需求与价格的激烈波动会继续对国内相关行业产生不同方向的强烈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