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深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种大背景下,以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中介大有可为。一方面证券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上升本身符合产业演进的趋势,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所产生的直接融资需求,更是证券行业发展壮大的良好契机。同时,伴随着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居民财富的迅速增加,居民对财富管理需求的增长也十分迅猛,一个巨大的财富管理市场势必形成。因此,无论是经济发展转型还是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迅猛增长,都对证券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国内证券公司现阶段业务模式严重依赖传统的通道业务,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差异化日益明显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实现通道型盈利模式向服务型盈利模式的转换,我国证券公司必须站在财富管理的高度对现有业务结构进行分解、整合和再生,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定价能力的培育,重点发展资产管理业务。
近年来,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才逐渐步入规范发展时期,业务种类逐渐多样化,业务规模也迅速跃升。截止到2012年7月底,证券公司各类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总净值达到1635亿元,相比2005年增长了43.85倍。然而,即便券商理财规模过去6年中平均130%的增长率仅次于银行理财,但其对全行业增量的贡献还不足1%,正可谓一个快速扩张的资产管理行业和一个被逐渐边缘化的证券行业并存。销售渠道不畅、投资标的受限和发行制度缺乏灵活性是近年来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之所以发展滞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目前国内资产管理市场还只是一种“通道型”市场而非“服务型”市场。销售渠道的“通道型”特征显而易见,银行和保险凭借数量众多的服务人员和分布广泛的营业网点把握着资产管理行业的咽喉,同时银行还具有存款和结算优势。另一个“通道型”特征在于对产品功能的分割,券商资管业务可选投资标的范围受限致使其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和过度依赖二级市场表现,审批制则更是抑制了券商资管产品推新的灵活性和速度,无论是投资标的限制还是发行制度层面的差异,本质上讲依然是一种对通道的人为割裂,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相对滞后也可以理解为其所“被给予”的“蛋糕”最小。
与国内证券公司面临渠道、投资标的和发行制度等诸多限制所不同,美国证券公司的境况要优越很多。首先,美国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具有渠道优势。一方面行业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受限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无权销售共同基金产品,另一方面美国证券公司在机构数量上与商业银行相比同样占据优势。其次,美国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不存在投资范围的限制。由于美国监管当局将资产管理各子行业均置于统一的信托框架下予以管理,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并不会遭受特别限制。
能够不断推出功能齐备的新产品是美国证券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诀窍之一,现金管理账户(Cash
Management Account)和包管账户(Wrap
Account)等是其典型代表。美林证券在1975年推出现金管理账户,将证券交易账户、结算性存款账户和货币市场基金整合在一起,客户通过CMA既可以进行证券交易,也可以存取款、信用卡转账和结算,这种同时具备支付便利和高收益率的新产品非常受市场欢迎。包管账户的出现让证券公司则真正从产品上实现了客户需求导向制,尽管商业银行在90年代也推出了类似的综合性账户管理服务,但证券公司仍旧凭借其专业化服务和折扣优惠占据优势。根据Cerulli
Associates的统计,2011年六大类包管账户所管理的资产已经超过1.7万亿美元,其中近60%掌握在美林、摩根斯坦利和嘉信理财手中。
除包管账户外,美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取得成功的另一个诀窍在于其价值链层面精准的差异化定位。与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通道型”业务模式不同,美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具有非常典型的“服务型”特征。资产管理人位于整个价值链的顶端,但其服务价值必须通过产品设计者、销售者和市场看护者等中介才能得以实现,这意味着最终客户的需求会先经过投资型购买者和市场看护者进行具象化和数量化,然后由销售者与产品设计者进行沟通,并由后者根据销售者提出的需求和资产管理人的专业特长、投资风格来设计可交易的金融产品。
通常来讲,证券公司会将整个价值链条加以模块化,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进行参与并构建特色。尽管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和嘉信理财都是业内著名的资产管理者,但高盛在产品设计环节更具优势,美林和嘉信理财以产品销售见长,而摩根斯坦利则在两个环节较为均衡。并且,即便美林和嘉信理财都强调个人投资者服务,但前者的美林投资经理主要服务于高净值客户并以专业化、个性化的咨询顾问和资产配置服务著称,后者则更多专注于大众投资者的养老金管理和低成本的账户管理,在资产配置方面则赋予客户更多的自由度。
据此,通过前文对中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分析,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国内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笔者认为,首先应赋予证券公司支付功能,营造公平的创新环境。美国证券公司能够不断推出诸如CMA和包管账户等同时具备支付结算和投资管理功能的金融产品,是其能够与商业银行同台竞争甚至取得领先的关键,而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则应归功于宽松的监管环境对产品创新的激励和扶持。
目前国内证券公司受累于“通道困局”,客户资金账户处于“封闭运行”状态,严重限制了证券公司在这方面进行创新性产品开发的能力和动力。证券市场的周期性特征决定了支付功能缺失的资管产品无法帮助客户真正实现资产动态配置和风险有效管理,适度打破客户资金的“封闭运行”环境,加快建设跨市场交易结算系统,赋予证券公司以支付结算功能,不仅能够修复现有主管产品的功能缺陷和结构缺陷,还能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和创新环境,从而激发资产管理行业的活力并提升金融市场的效率。
其次,找准产业价值链定位,走“双重”差异化发展道路。一方面,从行业整体角度来讲,银行和保险的渠道优势很难改变,证券公司则更应该瞄准产业价值链的其余环节,比如产品设计、组合管理和咨询顾问服务,可以将银行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投资性购买者)实现“借道”,加强银证合作和保证合作。另一方面,从行业内部来讲,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也不宜一味地强调大而全,各家公司选择自身所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进行差异化竞争,无疑更有利于其自身品牌的建设。
此外,拓宽券商资管投资标的范围和代销产品范围,产品发行实行备案制,加强对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的扶持和引导,繁荣基础证券市场,均能为国内证券公司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并藉此实现业务结构调整和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非常重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