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们不必对经济增幅过度敏感。真正有赖全社会上心并各尽其能的是继续咬牙调结构以改善增长质量。 日前,有财经媒体抢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召开,明年GDP增长目标或定7.5%”的预测报道。报道没提开会具体日期,也没披露“或定7.5%”的消息源。 但这则报道大抵是靠谱的。第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年大都在12月开;第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年均增幅只需7%就已达到调控目标,今年前三个季度是7.7%,第四季度迈步上行通道已不存悬念。由此而论,明年“或定7.5%”一点都不消极。 依据前三个季度的数据,今年经济增幅肯定低于去年。但今年经济增长质量比去年有所改善。前三个季度7.7%的增幅,尤其是第三季度7.4%的“谷底增速”,建立于对“两大泡沫”的主动挤压:其一,各地主动或被动地淘汰落后产能,致使全国前三季度“减排”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其二,继续对楼市采取限购和限贷,宁可牺牲一到两个百分点的GDP增幅,也不让楼市调控再度半途而废。此外,外需不振虽不受中国左右,但也为中国结构调整包括外贸结构调整提供了“借力发力”,逼迫外贸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逼迫外贸公司调整出口结构开垦新兴出口市场。 照常理讲,淘汰落后产能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存量就业岗位减少。今年前三个季度实际新增就业人数1024万人,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年度900万的就业任务。新增就业岗位强势猛增,在于结构调整已开始释放部分成效。 举例而言,今年前三个季度,消费增速14.1%,服务业增速13.2%,已明显快于同期GDP的增速。再有,前三个季度7.7%的GDP增幅中,内需拉动贡献4.2个百分点,投资拉动贡献3.7个百分点,外贸则拖后腿0.4个百分点。这三个数据隐含有两个积极变化:一是内需拉动首度超过投资拉动;二是快速发展的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了出乎年初预料的大量就业岗位。以上几个方面初步显现的结构调整成效,既来之不易又难能可贵,是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改善的客观外化。 经历了30年年均增幅过9%的高速发展,国人已对轻“质”重“量”的发展思维产生了心理依赖和习惯定式。一旦经济进入7%-8%的平稳发展区间,在舆论看来就成了明显失速。可环顾整个世界,今年前三个季度7.7%的增速,放在国内可看作为“中速”,若比对各国则依然是高速。 假定“十二五”后三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时期,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幅,对主要靠地方政府推动的结构调整,就既能保持一定压力,又能保持一定弹性。所谓压力指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所谓弹性则指给地方政府一定回旋余地。也即,在经受一定程度的疼痛之后,对于7%-8%的年度增长目标,只要努力一把,各地皆有完成甚至适度超越的可能性。 十八大提出,2010年-202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翻番目标。按照已实现的增幅,从明年到2020年间,中国经济只需保持年均增长6.8%,十八大目标就可如期实现。而倘若“十二五”后三年年均保持7.5%的增幅,那么“十三五”时期只需保持年均6.5%的增幅,十八大目标即可实现。所以,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们不必对经济增幅过度敏感。真正有赖全社会上心并各尽其能的是继续咬牙调结构以改善增长质量。 可见,我们真该关心的是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这须等到会议召开后才能见分晓。但不管作何定调,继续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一定是贯穿基调之主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