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衰退,与欧债危机一道,成为投射在全球经济东西两半球的阴霾。最近,有海外学者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对日本经济造成的结构性伤害,认为日本的长期量化宽松养活了大批低效企业,牺牲了其他企业竞争力,称日本正在回归20世纪80年代泡沫期间的最坏习惯,整个经济体充满各种资源错配。论者认为,可能所有人都低估了日本潜在的增长减速,由于中国在全球金融海啸后大量注入流动性,导致投资过度,因此在日本发生的一切有可能同样发生在中国身上。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资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开始经历“失去的10年”。在本世纪初期,日本经济似乎有所好转,但是事后证明仍在持续放缓与不振之中。由于长期实行超低利率,货币宽松冻结了日本已有的工业结构。于1990年破灭的日本泡沫造成了被奥地利学派称之为“不正当投资”(Malinvestments)的经济扭曲——实体资本在信贷驱动下进行不当投资,而在信贷泡沫破灭之时,这些投资被证明是亏损投资。这些不当投资决定造成的后果,将需要一段很长时间才能完全消化。而在泡沫期间为响应需求增长而大肆扩张的企业,最后则留下了过剩产能。 日本的经验当可镜鉴。央行大印钞票是我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增长的法宝,特别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祭出后,关于国内货币超发的议论更加热络。2009年年初央行定下当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目标值是17%,而最终结果却达27.7%。虽然2010年和2011年M2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9.7%和13.6%,但在庞大的基数上这一增幅仍然不算低。截至今年10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93.64万亿元。如果按照年初央行14%的目标来测算,今年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将突破97万亿元,在明年一季度末,该数据极有可能接近甚至超过100万亿元。而在2008年年末,该数据还不过47.52万亿元,仅用4年便实现了“倍增”。货币信贷大幅扩张,各类投资快马加鞭,或可解当时燃眉之急,让GDP的账面数字好看,但一旦遭遇稍长时间的经济调整,总需求不能立马反转,某种程度上无异于饮鸩止渴,其一大后遗症即为产能过剩,并同时造成“绑架”地方政府和银行的恶果。不仅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国内传统行业跳不出这个怪圈,就连光伏多晶硅这类所谓的战略新兴产业亦难幸免。今年以来国内光伏产业遭遇的寒冬引发各方思考,不少人将之归咎于欧美对其的双反调查,笔者认为这充其量只能算一根导火索,更深层次的原因当有其他。以江西赛维为例,该公司近年得以疯狂扩张受益于银行信贷大放水,去年底其负债总额高达60亿美元,以某政策性银行为首的七大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成为主要的债权人。不妨设想,如果这些金融机构面对当时的光伏热冷静一下、将信贷水龙头拧紧点,地方政府对其过分的呵护再少一些,这些利益相关者或可避今日之祸。
有学者曾做过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存量平均增长速度是31.5%,个别年份甚至超过40%!而从1990年至今,国内货币供应量几乎涨了60多倍,如此巨量货币供应,驱动着投资这驾马车高速前行。但人们直观的感受是,大多时候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几乎享受不到货币扩张所带来的信贷盛宴,大量资本投向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以及少数与各级政府走得比较近的企业,但是,在政府存在相当管制的行业领域,道德风险所伴生的投资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当等不同程度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改革开放33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创造出年均增长9.6%的世界奇迹,但发展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从政府掌控资源程度这方面分析,与日本相比,中国货币超发情形下不当投资所致的经济扭曲可能更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