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中国债券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时期,《亚洲债券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已发行债券已占到新兴东亚市场债券规模的一半以上,而中国的企业债市场更是异常繁荣,然而,在繁荣的背后,风险也在一步步地临近。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刚刚发布的《亚洲债券监测》报告,截至今年9月底,报告覆盖的地区本币债券市场规模达到6.2万亿美元,中国已发行债券3.7万亿美元,占到了新兴东亚地区总规模的50%以上,其中,政府债券为17万亿元人民币(约2.7万亿美元),企业债为近6万亿元人民币(约1万亿美元)。在最大的30家企业债发行机构中,23家为国有企业,其中前十大企业债发行机构均为国有企业,成为发债的主力。
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近十年来中国全社会的债务率(杠杆率)已经上升了40个百分点,包括政府、居民、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内的不同部门债务率都处于上升阶段,而这其中企业债务率上升速度非常快,并构成了中国资产负债表的显著特色。
2008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随着银行信贷规模扩张以及投资加速,经济出现了强劲反弹,但由此引发的企业杠杆率(债务率)也开始持续上升,特别是今年以来,企业利润增速全面下滑,亏损面不断扩大导致企业账款拖欠现象严重、账款构成比例上升、账款周转率下降等风险开始显露。截至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81595亿元,同比增长16.5%,应收账款回收和资金回笼困难,许多企业不得不通过增加负债来弥补资金缺口,这又使得企业债务率出现进一步上升。
根据GK
Dragonomics数据统计,中国企业债务总量从去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8%上升至2012年的122%,创出近15年新高。而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中也表明,中国非金融企业整体负债率已经处于过高水平,企业负债占GDP的比例高达105%,不仅高于日本、美国、意大利,甚至接近于英国、法国,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经验显示,这一比例达到90%就会积聚较大的风险。
企业高负债率犹如在钢丝上行走,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波动时期,企业的偿债困难将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出现问题,甚至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第三季度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6万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净利润约4760.1亿元,同比下降2.6%。环比数据显示,净利润更是环比大幅下降8.2%。在全部2493家公司中,第三季度出现亏损的公司有423家,占比为17%,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为13.7%;出现业绩同比下降的公司有1165家,占比49.1%,比去年同期的36.7%上升了12.4个百分点。如果分行业看,房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概是70%,五大电力集团的负债率现在超过80%,铁道部的负债率超过60%,光伏制造企业负债率都超过90%。由于银行会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来应对企业可能收不回的应收账款,而其中一向为贷款大户的钢铁、电力、制造、地产相关产业恰恰是此次坏账准备增加的“重灾区”,这势必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长期的拨备覆盖。事实上,银监会数据已经显示,目前不良余额已较年初增加同比增长16.4%,不良贷款率出现扩散态势。
尽管当前我国企业负债风险还未到不可控制的边缘,但我们更需警示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3.02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多出2.42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992亿元,同比多1353亿元,特别是国有企业资信程度高、又往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先头部队,因此成为债务融资的主力。
然而,问题在于国有企业大部分上马的都是“大项目”、“大工程”,投资回报的周期相对较长,而银行信贷的期限较短,存在期限不匹配的问题,近两年快速增长的信贷,未来很快迎来偿债的高峰,部分高负债的企业可能面临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此外,由于部分国企存在政府担保,这意味着一旦企业出现偿付问题就不可避免地直接推升政府的实际债务水平。
我们必须认识到,债务的本质是对信用的过度透支,高债务无论对于哪一个国家都是跨不过去“悬崖”。因此,降低投资和信贷冲动,加快企业和产业转型,防控和规避各类金融风险变得尤为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