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6日之前,人民币持续贬值,且贬值幅度一度接近2%。7月26日之后人民币汇率重拾升势。11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920,达到半年以来高点;即期汇率首度升破6.23整数关口,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且连续第10个交易日触及交易区间上限。近几个月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已累计上升2.56%。
对于人民币汇率重拾升势,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7月底开始,受欧元转强与美元转弱的影响,再加上美国QE3的推出,从而使得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转强;也有人认为,随着近期国内多项宏观数据好于预期,中国经济见底回升,国际热钱重新回流到新兴市场。在此背景下,私人部门结汇意愿回升,银行结汇客盘增加较多,机构出于避险考虑集中寻求在银行间市场削减美元头寸,从而推动了近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连续“涨停”。
不过,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国际热钱并没有涌入中国。第三季度金融项帐户实际资金表现的是700亿左右美元流出,而不是流入。人民币升值很大程度上是与贸易顺差与外汇占款增长有关。海关总署11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贸易顺差达320亿美元,创45个月来新高。这是造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和现货价上升的主要因素。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的情况下,由于外汇顺差创新高,企业结汇势头会更强化,加上季节性的因素,预期人民币短期还可能升值,但是升值空间和幅度可能有限。
9月份外汇占款激增1,307亿元人民币,其中人行外汇点款仅增加20.38亿元,占比不到2%。这表明新增外汇占款几乎为商业银行结汇形成。也反映了央行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有所提高,面对人民币升值央行并没有积极购汇。也就是说,市场原预期人民币升值会随着美国大选结束而停止,或央行会在美国大选之后重新控制人民币汇率涨幅。但实际上,央行并没有这样做。这与当前中央的人事安排正在进行中有关,更重要的可能是与十八大后人民币汇率制度可能出现的重大改革有关。
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大改革以来,在主动性、逐渐性及可控性三大原则下,人民币汇率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建立有效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或双向波动是央行汇改政策的主要方向。比如,央行在今年四月将人民币兑换美元每日波幅上下限由千分之五扩展到百分之一后,人民币双向波动趋势更是明显。可以说,这种制度改革经过半年来的运行,已经表明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及有效价格机制的形成。因此,进一步推进该项汇率制度改革,以增加汇率对市场供求弹性,是未来汇率改革题中之义。而央行对最近的人民币升值容忍度提高正显示了这种人民币汇率改革意图。
当然,现在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是,最近人民币升值是否会持续?如果不能持续,人民币升值逆转或重新回到贬值区间,又说明了什么?央行会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让人民币双向波动更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弹性?等等。
正我年初撰文指出的那样,从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更多的体现为金融属性,其波动升值或贬值更多体现了不同的市场预期。如果国际市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见底,经济增长又回到快速增长轨道,而且经济增长又会带动国内各种资产价格全面上升,那么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热钱会涌入中国炒作人民币升值。最近有这样预期。随着预期变化,国内企业及民众或持有外币或抛出外币,加上美元的强弱变化,造成今年人民币贬值与升值。而人民币这种双向波动是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向均衡价格趋近。当然,人民币的升值是否能够持续,需要继续关注中国实体经济变化与发展。
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化更多的是与国家经济实力与竞争力有关。上半年,由于欧美经济增长复苏缓慢,导致中国出口增长下行;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整,也导致国内经济增长下行,从而使得国际上不少经济组织及对冲基金全面做空中国经济及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出现小幅贬值。下半年,随着美国经济好转,中国稳增长政策效应开始显现,特别是中国经济从第三季度开始见底回升,人民币汇率又重新回到升值区间。
从中国经济长期的发展趋势与增长潜力来看,只要未来中国政府的政策正确,只要中国政府能够有决心真正挤出当前的房地产泡沫,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潜力仍然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具有无限大的增长潜力。无论是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还是制度创新,无论是城乡、沿海与边远地区,还是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等差距的缩小,都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巨大动力。
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增长优势仍将继续存在,因此,人民币双向波动并不意味着人民币的升值进程结束,人民币升值将是长期的趋势。也就是说,人民币可能出现升值或贬值的双向波动,这是人民币汇率逐渐向均衡汇率趋近,而不是人民币出现贬值逆转。总体来说,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人民币汇率基本上处于稳定小幅升值区间。
也正是因为这样,十八大后汇率制度改革重点会放在增加汇率对市场供求弹性及人民币国际化上,并通过有效市场机制来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这点上,国内货币政策当局意图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