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将伴随着一个强大资本市场的崛起。展望未来,经济保持年均7%-8%的稳定增速、各领域深化改革释放深层活力,将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基本面。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好市场的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功能,最大化、公平、平稳释放改革红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指出,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甜头已经尝到。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实际上,改革开放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红利”。伴随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也成长为资本大国。资本市场要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离不开自身改革,更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最急迫的是破解制约市场功能发挥的阻碍因素。 从行业分布上看,中国经济要适应7%-8%的长期适度增速,必须限制一部分行业发展空间,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等。限制措施要通过市场的力量而不是行政命令来实现,资本市场也将从中受益。一方面,“大块头”传统行业扩容压力有望缓解,防止资金稀释,A股市场新股发行规模偏小可能成为常态;另一方面,低效率生产力在市场结构中弱化以至剥离,提高整体资本回报。资金有望配置到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新兴行业中,从而提升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抵御周期波动风险的能力,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有望提高。 从资本主体上看,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释放非公有经济的活力。在2012《财富》500强名单中,只有中国是以国有企业为绝对主力,内地民企仅有6家,占比为8%。银行、炼油、汽车成为入围企业最多的行业。资本市场体现的是效率和回报,衡量的是公司治理能力。长期以来资本市场估值偏低与资本结构失衡不无关系,截至2011年底,总市值中国有控股公司占74%,民营仅占26%。如果改革能够大力破除垄断、提高效率,无异于“二次股改”,将大大推升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率。 从政府功能上看,改革要强化“市场抓权”,要以法治强化和固化市场功能的发挥。项目批多少、批什么、批给谁,应更多把决定权交给市场,由资金“投票”决定。或者说,项目批不批不重要,重要的是配套资金是否买账。资本市场在保证自身价格发现的功能有效发挥的基础上,将成为真正的“决策中心”,享受价格发现、优质资源遴选过程中的红利。这一过程必然要求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建立,以法治的力量限制不规范的投资经营行为。市场的逻辑更为严密,信息披露要求更为严格。 从投融资结构上看,改革要打破投资主体和融资主体之间的隔阂,减少价格信号传递的环节,避免信号失真、配置效率降低。债券市场、场外市场的大力发展,越来越丰富的投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也减少了对股票市场资金的稀释,长期困扰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问题可望得到缓解。此外,为多层次市场服务的证券、基金、期货等行业也有望迎来创新发展的大好机遇。 总之,改革就是最大化释放市场的力量,以此激发经济增长的深层动力。通过一系列改革,资本市场将更好发挥经济发展强大“助推器”作用,同时让投资者分享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