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工作区停车费上限拟涨为每天200多元、北京再提评估单双号限行可行性、上海车牌拍卖价突破6.6万元大关、广州车牌摇号越来越难并传“限制外牌”……近期,一线城市治堵,“限”字频频升级。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老百姓购置了小汽车,中国也一跃成为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但车能买,路却买不到,不断加剧的城市拥堵让不少一线城市疲惫不堪。治理拥堵乃公众所盼,但是不是到了非用“限”的地步,“限”字令还能管用多久?这些疑问考验着每个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和智慧。 其实,堵的又何止城市里的道路,放眼望去,重点学校、知名医院、旅游胜地,哪里不是人山人海?经济快速发展二十多年,我们摆脱了物质的匮乏,却又走进另外一种稀缺当中,在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面前,那些优质公共资源似乎永远难以满足,看上去就像“做不大的蛋糕”。 有人将国民收入分配比作分蛋糕:经济发展了,蛋糕自然做大,蛋糕大了也就好分。但公共资源,尤其是优质稀缺公共资源,却是那块不容易做大、甚至永远做不大的蛋糕:重点学校就那几所,知名医院也非一日能建成,而名山大川更是“非人力所能为也”,你绝对造不出第二个泰山来。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中国人的消费结构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由私人产品需求向公共产品需求升级。实现温饱,自给自足亦可,但要达到富裕,则必须有公共产品的配套才能实现。开车舒适出行得先有路、子女上重点得有好学校、看名医得能挂上号……但这些却不像商场里的商品,无限供应、价高者得。 这样,供应和需求就形成矛盾,而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我们看到的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曰价高者得,“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名医的专家号多少钱,医院说了不算,号贩子说了才算;二曰先到先得,限牌前夜突击买车,为的就是“先走一步,让别人无路可走”;三曰赢者通吃,只要有关系,给多少钱赞助费都上不了的学校,一张条子就能搞定。这些获取稀缺公共资源的种种途径,潜规则和腐败横行,破坏了社会公平原则,引发公众心理惶恐。 解决稀缺公共资源问题,若单纯以限行、限号的方式来限制,显然是转嫁管理者责任之举,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破解此问题要有新思路。首先要努力打破稀缺,例如义务教育若实现均衡发展,人们也就无校可择了。其次就是创造替代公共资源,我们不能为私家车修更多的路,却可以靠公交优先,以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引导公众转变出行方式。与曾经的“匮乏”相比,现在的“堵”,更多表现为发展中的问题。而“堵”背后那一块块“做不大的蛋糕”再次提醒我们,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规则,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中国未来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从温饱走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