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文化产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诸多领域都响起改革的呼声,并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事实上,改革是“十二五”规划的重头戏。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新一轮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唯有改革,才能消除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障碍。而如何改革,成为各大财经会议的中心论题。 证券日报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以“以改革面对未来”为主题,新浪新麒麟论坛同样选择了改革的基调——新周期中的经济改革,即将举办的财经年会中也设置了诸如“挑战与改革突破口”等与改革相关的议题。 改革,方向是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点,则是市场与政府职能的合理分配。 正如不存在没有法律约束的自由一样,百分百的市场经济,同样不存在。凯恩斯“有形的手”的理论,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政府这只“有形的手”,逐渐参与到资源配置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区别,是两者在市场活动中不同的参与比例。 在经济活动中,政府在某些领域的参与程度极其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一点,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在很多的领域已经是市场配置资源起主导性、基础性的作用了。但是总体上来看,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还握有相当大的权力。比如行政审批权,比如说在一些要素资源,商品领域里面好像放得很开了,由市场配置资源、市场决定价格,实际上在很多的要素资源领域里边,还是政府定价,政府来控制资源的配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表示。 至于政府的作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认为,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在推进经济工作的同时,其中也负有一个非常大的责任,就是推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政府应该在着力推进经济工作的同时,还要促进社会的公平就业,保障社会公平教育,以及社会福利等等一系列方面。所以经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指向经济富裕的指标,还有附载了更多的社会价值的意义。 在经济学的理想模式中,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才需要伸出“援手”。当然,在经济生活中,这种模式并不存在,如果等到市场已经失灵时,只恐怕政府的作用,一时之间,也难以抵达危机的爆发点。 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政府职责所在,在市场活动中,并不是要削弱政府的权利,政府与市场,应该是互助的关系,类似于此消彼长的互补。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从而导致储蓄和消费的失衡。上世纪末,当世界平均消费率达到65%,中国这一数字只有40%,到本世纪初期更降至26%。“十二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依靠效率增长,提高整个经济的附加值,包括加工制造业的服务化和大力发展服务业。改革,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必经之路。 金融体制的改革,因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及,成为近期最热门的“改革”话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增强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健全完善投资者回报机制,都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而金融改革,也关乎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认为,金融改革从现在开始可能是中国下一阶段经济改革的亮点,更可能是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