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多月下滑趋势促使“向上对冲”的政策升温,物价总量水平持续稳定给积极政策加力提供有利机遇期。央行年内两次减息、两次调减存款准备金率,发改委集中批复一批城市轨交、公路建设、港口、航道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基建投资项目,则成为新一轮投资反周期操作的一个标志。 观察而言,新剌激政策与以往相比给人们留下两个深刻印象: 一是新规划更注重细节深化与实际落实,比如对城轨建设涉及的逾万亿元项目资金来源问题,发改委酝酿以发行基础设施私募债券形式进行筹措,保监会也发出通知,降低基建债权计划门槛,鼓励险资扩大向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下半年之后更频繁采用公开市场操作而谨慎选择总量工具操作,在发达经济体全面“量化宽松”背景之下力图保持独立性而没有亦步亦趋。 二是新激励计划更加注重政策的综合配套与长期社会发展目标协同,今年以来陆续推进的铁路与城际轨交建设、沿海经济带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鼓励传统产业升级与兼并重组、结构性减税等各项政策,范围涉及财政、产业、地域发展、城市建设、对外贸易等多项政策领域,在政策组合与目标则涉及短、中、长各期,短期建设加速与长期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更加紧密结合。 政策落实过程中所带来的投资增加,很显然逐步显现成效,经济下滑趋势得以部分对冲,9月之后,宏观数据指标开始好转。首先是反映宏观经济信心走向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好转,10月份国内发布的中国制造业PMI上升为50.2%,重回荣枯临界点之上;汇丰中国PMI11月初值为50.4,连续3个月劲升并在时隔13个月之后重返50荣枯分界线以上。其他宏观经济数据也全面好转。 经济数据指标显示宏观经济向积极方向演化,但同时数据也显示这种复苏力度较弱,一些数据依旧低迷、一些数据相互矛盾,其表现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连续7个季度回落: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三季度增幅同比创下14个季度新低。跌幅虽收窄但尚没有出现拐点。 二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回落至2%以下,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多月为负值,同时PMI指标刚刚回升至50临界且稳定性仍待观察,显示生产者信心需要进一步恢复。 三是与总量扩张相比,来自微观层面的信息出现矛盾且效益指标仍在“筑底”。前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深沪两市2400余家上市公司三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下降2.6%,与1-9月份同比下降1.1%相比仍在扩大,显示微观主体经营效益向下滑落的趋势仍在延续。 四是欧美发达经济体不确定性影响继续存在。这种影响体现在外需萎缩方面,相关部门已经表示2012全年我国外贸增长完成10%目标有很大难度;也体现在为应对经济低迷,美欧国家财政、货币政策传导对国际大宗商品所造成的波动性影响对国内相关行业的冲击方面。 由此,关于中国经济近期表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复苏已初现曙光,但走势显然是“乍暖还寒”,在内、外部需求都没有最终恢复之时,要延续这种刚刚出现的部分宏观指标的复苏势头,使经济步入真正的复苏阶段,显然还需要积极与宽松政策的热度保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