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估值,不能不讨论另一个相关问题:市场估值理性体现在与宏观经济的对应关系,还是与公司利润的对应关系上?上述事例证明,市场估值理性体现在公司利润的增长上,而非宏观经济的增长上。下列的事实将进一步告诉我们,公司利润增长以及增长方式,是如何深深影响市场绩效以及投资绩效的。 与估值相应的是公司利润增长,以及增长方式和投资绩效。我曾考察过几个数据。 1、以10年为一个周期单位,考察历年上市股票在10年期间的复合利润增长情况,结果是:10年复合利润增长率最高的是2000年上市的股票组,年均复利增长为18.72%,最低是1992年前上市的股票组,10年复利增长为-9.3%,即2002年的总利润比1992年下降了62.31%(好一个黄金比率)。从1992年到2001年,10个年份上市的股票组,在其后10年中,加权平均复利增长为10.28%,算术平均复利增长为3.083%,并有6个年份组的增长率低于10%,有4个年份组为负增长。 2、这10组股票,10年期间的首发融资和再融资额为9952.67亿元,累计产生的利润总额为15979.46亿元,累计融资总额为累计利润总额的62.28%(又一个黄金比率)。 3、不分组,也不分上市年限,2010年前上市的2036家公司,上市首年的利润总额为8278.21亿元,2011年的利润总额为18540.93亿元,增长了1.24倍,或10262.72亿元,累计创造了75692.93亿元利润。但这些公司累计再融资总额却高达21551.6亿元,加上18650.78亿元的首发融资,总共融资金额达40202.38亿元,占累计创造利润总额的53.11%。 这些数据清楚地揭示了几个事实。 首先,中国股市投资回报率之低可能冠绝全球。由于融资和再融资的主要贡献者是社会股东,而社会股东占上市公司股份的比例仅30%左右,因此,仅仅是2010年前上市的公司,社会股东累计掏出了4万多亿资金(还不算二级市场的买入成本),却只获得了2.3万亿元的公司账面利润。但这仅仅是对参与IPO和再融资而言的。从来没有参与过这种投资,完全是从二级市场买入的数千万股民,20年来的人均亏损约3万元。世上有这种股市吗? 其次,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重大问题。在融资和再融资占累计利润总额62%的前提下,我国上市公司年均复利增长率仍然只有10%左右。如没有再融资的贡献,年均复利增长会是多少?从1994年到2011年,无再融资公司17年的复利增长率为4%! 其三,过去20年,我国名义GDP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而上市公司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即使在不考虑再融资贡献后,也只有10%左右,仅为名义GDP增长率的70%左右。它证明了一个全球性研究结果:发达国家公司年均利润复合增长率约为GDP增长率的1.45倍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约为0.7倍左右! 沪深股市确实还不成熟,但不成熟的,是中国经济和上市公司利润增长方式以及股市发展模式。由此可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多么具有针对性和迫切性。正是在不成熟、不理性的股市发展模式下,投资人偏信账面的盈利和增长数据,在美好前景诱惑下,一次次地慷慨掏钱,去支持这种低效益增长;从所谓估值出发(本次增发将增厚多少净资产、多少税后利润,使股票有了多少炒作空间),股民一次次用自己的钱,去制造公司的价值和利润增长。而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一句话,我们理应从“少量投资,大量收益”和“一次投资,永久收益”这一真正代表了投资回报的角度出发,对那些不断融资、再融资的公司说“NO”!至于当前市场的持续下跌,则与市场的成熟不成熟、理性不理性无关。因为供求决定行情,估值决定底部,既然供求无法推动行情,就只能由估值来决定底部了。 历史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沪深股市的估值底一定会达到PEG=1的水平,我国上市公司即使有再融资支撑,年均复利增长率也仅为名义GDP增长率70%。如果以11%作为未来名义GDP的增长率(8%的实际增长率加3%的通胀率),那么,上市公司的复利增长率就为7.8%,按PEG=1计算,沪深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将降到8倍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