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证监会负责发行的副主席在浙江宁波召开"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座谈会",其关键的话是,"800只新股还是要发,关键是如何发"。这句话是证监会无奈且不负责的表述;这句话导出的是当前股市低迷、投资者缺乏信心的源头因素;这句话实际上回答了管理层那么多"维稳"措施为什么无效的根本原因;这句话最形象地反映了证监会发行部门、券商和希望发行上市的企业所想的问题与市场广大投资者利益和观念的巨大差异;这句话的核心和要害问题是800只新股还是要发,所改变的只是发行体制、发行方法;广大投资者绝望、愤怒、无奈、抛股离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句话是,这新股为什么一定要发?不发不行吗? 这是所有利益、观念分歧的根源所在。作为企业,想发行上市圈钱、做大企业规模合情合理。券商投行多发行股票多多益善,证监会发行部门业绩效应,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规模职责所在,这看起来是无可非议,无可指责。但是,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全面的利益格局,更广泛的群众利益,更好的为企业、券商、管理层角度设想,这个一定要发,就必须打上深深的问号。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就一定要多发股票吗?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银行贷款、企业发债、信托等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民间融资等等。那些等待审批发行上市的800家企业,都是几百万家企业中挑选出来的优质企业,起码大部分是当地的好企业。这些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来融资扩大生产规模,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发股票上市。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资本市场为企业服务,完全不是只有发股票一条路。证监会关于"800只新股还是要发"的理由并不充分。 还有,广大投资者并没有无条件、绝对反对发行800只新股。事实是,在股市正常条件下,特别是牛市来临时,证监会审批发行新股并没有遭到市场普遍强烈反对。因为,大多数投资者通情达理,理解股票市场存在就需要发新股。他们反对的是,在大熊市中,在投资者普遍亏损的市场状态下,证监会仍然坚持发新股的观念和做法。他们同样反对,打着发行体制改革的旗号,换汤不换药,变着花样继续发新股。管理部门应当明白一个基本道理,当上证指数从6000余点跌到2000点时,大部分投资者亏损累累,大部分投资者已经离开或准备离开这个市场。这充分说明这个市场的融资能力基本丧失,已经不适应再发新股,虽然仍有少数人喜欢炒新股,但市场主体环境需要停发新股,休养生息,重整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