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对中国来说,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后,到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3.5万元人民币,按照平均汇率折算,中国人均GDP为5432美元。单从经济数据来看,中国已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按照历史经验以及经济学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分析,中国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中等收入陷阱”方面的特征。如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社会公共服务短缺、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等。
虽然说,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但是能成功走出这一陷阱的只是少数国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人均GDP仍然只有1万美元左右。中等收入陷阱,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繁荣过程中,由于过多地关注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的扩大,而忽视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结构优化带来的。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避免掉入陷阱或难以从陷阱中走出来,只能靠自己,别人是帮不了忙的,也是不可能帮助其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
对中国来说,不一定会像拉美国家那样完全掉入“陷阱”,但同时必须看到,中国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来自于常规的矛盾和问题,人口因素带来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严重不均衡、不对称、不协调的矛盾,使中国的中等收入比一般国家更容易带来严重的外部压力。一方面,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中国还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至多是中上等收入国家。而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既然是经济大国,就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国际责任,其他国家就会自然不自然地把矛头指向中国。如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就不停地给中国施压,要求中国购买欧洲债务、要求中国帮助欧洲解决债务危机、要求中国向欠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等等。而在实际操作中,中国的外汇储备就因为美国连续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贬值。同时,由于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不仅出口受到严重阻力,许多发展优势也被这样的现象严重消弥了。
同时必须注意,近两年来许多外国媒体、专家、学者,包括一些外国政要,都在有意无意地夸大中国发展的水平,刻意渲染中国经济总量的“优势”,甚至有舆论认为,中国再过四年就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且不说这种结果几乎没有可能出现,就算出现了,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按照人均占有量来分析,中国仍然只可能是中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太健全、收入分配还不够合理、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如果中国被经济总量所陶醉,仍然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总量上的优势和人均上的劣势,已使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其他国家所没有过的压力。中国要想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最根本的出路还是要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收入分配改革、腐败问题的解决等方面下工夫。
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解决规划失控的问题。目前出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钢铁和水泥等行业产能绝对过剩、光伏等新兴产业产能相对过剩等问题,都与规划失控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规划不能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杀手锏”,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难度很大;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必须以解决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关系入手,要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就必须适当牺牲一些发展速度。这就要求,政府在考核发展目标时,不能只把速度放在首位,而要把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学技术发展、新技术的运用等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收入分配改革问题,重点解决收入分配不公,要坚持按照“提低、扩中、控高”的要求,对现行收入分配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尤其在如何控高方面,必须有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腐败、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则主要通过制度的完善、监督体系的健全、分配行为的规范等解决。而目前正在推进的城市化建设,也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避免过度城市化,特别是行政强推城市化现象的发生。
只有内部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能够与内部关系的协调相统一,不再满足于经济总量的意向增长,那么,内外部的矛盾才不会纠结在一起,外部压力才不会利用内部矛盾发挥作用。
中国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不仅要解决内部矛盾和问题,还要克服外部压力和阻力。十八大的召开,为应对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设想。如“美丽中国”口号的提出、收入翻番目标的制定、改革目标的定位等。只要我们坚持既定的目标不放松、不跑调、不盲目,就一定能够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之中,也一定能够提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