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在10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创出13个月新低的同时,社会融资显得十分活跃,信托、票据及企业债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达到40.5%,超过了人民币贷款,融资结构均衡化明显加快。今年1至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3.0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2万亿元。10月社会融资规模比上年同期增5038亿元,人民币贷款占融资规模之比为39.2%。 所谓社会融资结构,是指间接融资及直接融资的构成和比例。间接融资,是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先通过存款、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暂时将社会闲置资金归集,再通过贷款、贴现等形式提供给需求方,主要指银行信贷。直接融资,是资金闲置方与资金需求方通过直接协议实现资金转移,主要指债市及股市。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适当,社会融资结构才算合理。 2011年,美国国内债券总额及股票市值合计42.0万亿美元,银行信贷总额9.4万亿美元,直接融资规模是间接融资的近4.5倍。我国2011年末全部债券市场规模与股票市值合计76.7万亿人民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54.8万亿,直接融资规模仅为间接融资的1.4倍。再将企业从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比例来比较,美国约为75%:25%(2009年末),欧洲约为60%:40%(2009年末),而我国为22%:78%(2011年末)。不难看出,发达经济体以直接融资为主,自然是市场渠道发挥主要作用;而我国是以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的利差观念、信用定价等行为模式会直接作用于市场,这些非市场化的因素会干扰市场机制发挥必要的作用。 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一直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大议题。尤其一行三会今年9月共同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点明了社会融资结构调整等多项金融改革核心议题。这份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而证监会郭树清主席日前也撰文提出,争取“十二五”期末直接融资比重能占到社会融资总量的30%至40%。 各方都注意到,中国社会融资结构近年来已在逐步改善,近期甚至有加速迹象。据统计,去年人民币新增贷款7.47万亿,同期社会融资规模12.83万亿,新增贷款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占比为58.22%;而今年前10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7.23万亿,同期社会融资规模13.02万亿,新增贷款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占比为55.53%。从季度数据看,今年前三季人民币新增贷款分别为2.46万亿、2.39万亿和1.87万亿,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分别为3.89万亿、3.89万亿和3.94万亿,相应的人民币新增贷款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占比分别为63.24%、61.44%和47.46%。 社会融资结构明显改善,主要源于“一控一升”——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信用债和信托规模大幅攀升。今年以来,央行基本按照全年8万亿至8.5万亿的指标和3:3:2:2的投放节奏,将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与此同时,在监管松绑和需求增加的作用下,今年以来包括短融、中票、公司债、企业债等品种的信用债发行规模为2.94万亿,与去年同比劲增162.5%,总体上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从发行主体看,发债行业多为城投、铁道、高速公路等与基建投资相关的政府机构或地方企业等。信用债的良好表现得益于需求层的持续向好。各大监管机构对于各种形式的理财、资产管理产品的监管大幅放松后,对于高收益债的需求日渐旺盛。此外,中国信托业协会近日发布的三季度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达到6.32万亿元,同比大增54%,再创历史新高。信托业资产与目前国内第二大金融机构——保险行业6.9万亿元的资产总额已相差无几。 在推进社会融资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债券市场,特别是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尤其重要。2011年,美国、欧洲及中国债券市场分别是GDP总量的大约1.75倍、1.24倍及0.46倍,足见我国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空间之大。正如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金融衍生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珺所言,推动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能有效发现价格,让利率市场化目标水到渠成;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推企业走出去,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能在大企业走向市场后,促使银行眼睛往下看,使信贷资源向中小企业自然倾斜;能减轻股市融资压力,平衡资本市场之间的量级关系;能发掘资源配置、财富成长潜力,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