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11月14日发布的公告显示,1-10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元,达101032亿元,同比增长11.2%;10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长25.5%,其中罚没收入同比增长20.2%。 尽管今年前10个月的财政收入增速与去年同期的28.1%相比大幅降低16.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大幅降低,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局面下,可起“放水养鱼”之效,本应值得称道,但10月份非税收入以及罚没收入的同比大幅增长,却令人为之忧心。 事实上,非税收入(含罚没收入)的同比大增,并非仅发生在10月,而近乎贯穿今年全年。今年前三季度的财政数据显示,全国多个省份的非税收入均出现同比大幅增长的现象,部分地方非税收入增速竟然高出税收收入40%。 必须承认,今年以来非税收入的持续大幅增长,发生在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日趋失衡的背景下。就财政收入而论,今年以来,因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赢利能力弱化,税收收入的税基相对减少,而结构性减税的推进,又造成部分税种的减少和部分税率的降低。如上因素使整体税收收入的增长空间收窄。再就财政支出而论,上一轮大规模投资刺激,本已造成地方政府过高的平台债务,而近两年急速增加的保障房投资,以及今年已启动的新一轮投资刺激,这些又造成地方政府支出的进一步上升。 如此,从平衡财政收支的角度,地方政府通过“增收挖潜”以增加非税收入,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对非税收入的构成作一个简单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过度依赖“增收挖潜”平衡财政收支,后果可能远比表面所呈现的更为严重。 简而言之,我国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国企转让或分红收入、罚没收入以及行政性收费,其中土地出让收入一直占非税收入的绝对大头。那么,在今年1-10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减少40%、国有大中型企业利润亦普遍降低的情况下,我国非税收入的同比大幅增长,则明显意味着,同期我国罚没收入以及行政性收费的增速可谓惊人,而这恰恰成为当前地方政府“增收挖潜”的主要渠道。 通过增加非税收入,当然可以相对缓解地方政府收支失衡的窘境。但是,非税收入的大幅增长,尤其是罚没收入以及行政性收费的大幅增长,客观上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从而会大幅抵消结构性减税带来的政策利好,更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使市场整体运行成本倍增。与此同时,还造成政府权力的变相扩张,从而使行政职能转变出现严重倒退和错乱。 “增收挖潜”绝非平衡财政收支的良方。财政收支的平衡,必须建立在“量入为出”的基础上,而不可寅吃卯粮。于当下而言,首先,地方政府应切实减少对投资刺激拉动经济增长的依赖,从而使投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渐降低。其次,地方人大在这方面可大有作为,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人大应“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从而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的效率,并杜绝财政支出中的浪费、贪腐等不良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