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农业部将该国年度大豆产量估值上调至29.71亿蒲式耳,高于市场平均预估的28.92亿蒲式耳。受此影响,CBOT大豆期货主力合约从每蒲式耳1500美分跌到1420美分左右,跌幅逾5%。 这对中国的部分压榨企业而言是个悲剧,因为今年夏天市场上流传美国遭受“50年不遇大旱”,大豆收成将受影响,这种预期推高了期货市场上的大豆价格,也引来它们的大肆购买,贸易商则抢购待涨。受此影响,大豆和豆粕的价格均曾冲到历史高位,其中进口大豆到岸价在5000元/吨以上,目前这个价格为4400元/吨。
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美国则是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因此,中国食用油企业和价格几乎是掌握在美国人手中。而有关产量的预估数据是由美国农业部发布,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则由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决定。当然,基于复杂天气而做出的产量预估是动态的,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认定这是美国农业部操纵。 在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较低的时代,中国企业没有能力、技术和意愿获得更多国际市场信息。但是,现在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尤其是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商业链具有全球化趋势,而国际资源则通过期货等手段资本化,商业环境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竞争更多依靠信息的及时获取。 但大豆事件暴露了中企的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表明一些中国企业在信息获取、市场判断与市场博弈方面的能力尚待加强,以避免出现“买啥啥贵”的局面。以大豆为例,大部分企业对市场的判断主要来自西方二手的信息,而没有企业或者协会在美国进行详细的调研与分析;此外,中企参与期货市场的能力也需加强,以降低相关的行业风险。 事实上,西方投资者长期在市场上具有优势地位,让他们占优的是信息优势。在中国经济崛起之前,影响全球市场波动的几乎唯一因素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与美国经济数据,对于美国投资者而言,他们天然地比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清楚本国的经济形势,并能够经常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们也就更容易判断美国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从而提前布局做空或做多某种产品或者某个国家。 中国经济发展以后,巨大的中国需求开始影响上游的资源行业,中国的经济政策也决定了需求的变动,中美共同影响全球市场。在这种格局下,以往的格局得到了部分改变。中国本来具有影响全球市场的优势,一些本国企业却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一局面,对这些企业来说,今后在获取定价权以及信息优势方面需要加强修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