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就要接受质控,这是目前多个地方证监局正在做的事。笔者认为,非常值得为之叫好。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企业首发(IPO)还是新鲜事物,在这种背景下,IPO带来的示范效应非常强。笔者此前到某地市级出差时,曾听到当地人说,某公司那么“破”竟然都能上市。或许这些人的议论中存在“眼红”的成分,但必须要正视的是,该企业在当地人眼里不是家好企业。既然当地人认为如此“破”的企业都能上市,那么,比这些企业稍好一点的自然会跃跃欲试了。 不过,示范效应有正反两面,也可能给资本市场带来积极影响。例如,某地一家最大企业冲刺IPO失败,那在当地就会形成这样的认识:上市门槛很高呀,如此优秀的企业都上不了。其他企业也会思考自己上市的成功概率,原计划今年启动上市工作的公司可能会考虑再缓一两年。在此类心态影响下,就会无形中促使上市资源更加优化,并影响到当地其他企业的上市计划,以及该企业所在的产业链上下游。 从辅导期就开始进行严格监管,督导各中介机构归位尽职、发行人内部规范治理、披露信息真实可靠,这也是给各中介机构头顶悬上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纵观资本市场的各类造假案例,几乎都有相应的中介机构参与其中,这些肇事机构又无一不是为多收“五斗米”甘愿冒险。从辅导期就介入严格的监管,不仅可以规范发行人的行为,更能约束中介机构的行为,督促中介机构从辅导期开始就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对拟上市企业资源质控的情况,还会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发行人质量如何,一般来说,当地居民还是比较了解的,一家“坏”的企业被运作上市,不仅会影响当地投资者对该发行人股票的投资信心,还会影响到这些投资者对整个资本市场的信心。 一家公认的“好企业”成功上市,不仅会催发当地投资者对该公司的投资信心和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也会激发一大批潜在的投资者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因此,要想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正面形象,负面的示范效应尤其需要警惕。 而企业上市其实就是一个从非公众公司到公众公司再到上市公司的转变过程,上市只是一个环节。企业最优先考虑的应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树立公众公司意识和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只有如此,市场各方才能分享到企业成长壮大带来的果实。所以说,企业不管有无成为公众公司的计划,但以公众公司的要求,从源头上进行质控都值得各方鼓励和叫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