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29万亿元,同比多增5038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052亿元,同比少增816亿元,而企业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则分别同比多增1353亿元、423亿元、1355亿元,新增信贷仅占社会总融资的约39.2%。 当前非银行类融资活跃而银行信贷占比回落,令市场担忧影子银行系统的一些敞口风险。坦白说,影子银行风险值得警惕,但过度强调风险,而忽视影子银行系统基于市场化的风险管控能力,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影子银行的发展透射出了金融系统风险管理的市场化趋向。 以银行为例,其优势在于银行系统基本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风险管控流程,但银行系统也正面临着一些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风险(短存长贷),以及贷款行业集中度风险,如近年来银行信贷集中于基建等资本品领域;加之银行信贷转让市场尚待完善,银行系统要有效消化日益累积的期限结构和行业集中度风险,仍需努力。恰源于此,近年来银行才开始转向通过银行理财产品等,开拓中间业务市场,从而影子银行系统也得到扩展。 而影子银行系统的不足则表现为缺乏系统性的风险管控流程等。如市场对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担忧和警惕,首先源自经济增速渐趋平稳,直接通过影子银行系统映射而出。其次,目前国内影子银行大都是准信贷模式,即金融机构用间接融资思路运营直接融资业务,从而使影子银行系统面临着一些风险管理盲点。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投资者很难深入了解其资金用于哪些具体项目,这些项目内生的风险是否与其风险承载能力相匹配;企业则更关心的是融资款的到账情况,以及融资现金流的畅通可行性,而银行等属于中介商,依据合同并不对该金融品种的风险承担法律意义上的管理义务。 不过,影子银行系统的优势也同样明显。一则影子银行的风险具有明显的市场显性化特征,如市场容易捕捉到其显性的风险管控盲点,且若影子银行系统信息披露充分,投资者同样可基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损益等信息,预期到其风险敞口烈度。一则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收益具有权责对称性。投资者直接为其投资损益负责,投资品的风险价格便于通过市场博弈出清,即若其敞口风险较高,市场给予的风险溢价就高;同时,标准化的影子银行产品,其风险配置更加市场化,投资者会基于其风险可承载能力和管控水平调整其风险头寸,这相比银行信贷更便于市场化地分散风险,使风险资产配置给更有能力管控其风险的投资者手中。 总之,不能因噎废食。当前纾缓影子银行系统风险,亟须要求银行、信托及PE等加强产品的信息披露,向投资者细化其投资标的及投资损益情况,同时要求影子银行产品供给者进行市场信用评级,外部审计等,并明确产品投资人、受托人和资产管理人等的权利义务,使其风险管控做到无缝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