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经济来说,201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传统国家盈利模式面临新拐点,要素基础的变化让中国逐步告别依托于“储蓄过剩”的廉价资本时代。一直靠低价格补贴全球化红利的中国正走上一条要素价值重估的调整之路,中国必须超越低成本优势才能真正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经济短期增长看需求面,但长期则看供给面。长期供给决定需求,需求的增长不能超过供给的能力,这是决定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的基本框架。随着中国要素红利的减少以及资源价格等一系列制度性改革的推进,不可避免地,生产要素价格的重估将是对中国经济结构的一种强制性调整。
从劳动力、环境和资本全球化等基本要素看,中国享受基础要素的“红利期”很快就要期满。第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由政策和人口结构导致的储蓄率,以及由劳动力再配置格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会出现变化。
第二,“资源红利”衰减后经济增长面临资源环境瓶颈。过度工业化、出口依赖、投资驱动、粗放增长的模式,已经威胁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上限,即资源供给约束、环境质量约束、生态容量约束、气候变化约束。
第三,全球资本廉价时代将结束。从中长期来看,全球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支出能力,导致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总需求出现明显下降,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冲突。以往经济全球化中的过度消费、过度借贷、过度福利、过度出口的失衡关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受消费需求收缩,信贷规模萎缩、债务重组以及“再工业化”的推动,发达经济体贸易赤字有望减少,与此同时,外部需求疲软,贸易汇率风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降低了新兴经济体的贸易盈余的水平,全球贸易收支开始趋于平衡;另一方面,全球投资回报率、储蓄-投资组合、风险偏好水平等因素的趋势性改变,也将影响全球资金流向和溢价水平。
事实上,从要素数量带来的红利转向要素效率带来的红利,是一国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是一国发展方式的进一步升级。当中国低成本优势和廉价资本红利不再的时候,中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无论如何,告别经济低效增长的模式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持久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