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煤价格并轨纠结了多年,今年呼声渐高,但要想使两条“轨”顺利合二为一,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排解,有些还是疑难杂症。 “市场煤”和“计划电”始于1993年,自此,围绕电煤价格,煤企和电企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吵嚷,于是,2004年底电煤价格念上了“紧箍咒”,重点合同煤年度涨价幅度被控制在5%以下,这也算是对于火电企业的别样救济。 即使如此,也阻挡不了岁末年初,电煤重点合同谈判期间,此起彼伏的争吵声,这场争吵被形象化为“煤电顶牛”,“顶牛”通常会持续到春暖花开的4月之后,“顶牛”时间之长,“顶牛”之激烈,在中国谈判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也正是电煤价格并轨之所以呼之欲出的重要背后推力。在近几年的“煤电顶牛”中,由于市场煤价飙涨,煤企往往处于强势,盛气凌人,火电企业则往往在据理力争中毫无招架之力,处在亏损状态的火电企业,甚至破罐子破摔,在一些地区拉闸限电,不玩了。 后金融危机时期,欧债危机困扰全球经济,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GDP增长出现近几年来的新低,煤企和电企的地位因之改变。火电企业一改颓势,成本大幅下降,“一枝独秀”,过得相对舒坦。原因是合同煤与市场煤的差价收窄,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煤电顶牛”中,煤企偃旗息鼓,今年的煤电顶牛变得悄无声息,个中原因,相信煤企比谁都清楚。 重点合同煤似乎已无存在的必要,这也许正是煤电并轨之所以呼声渐高的现实原因,但从煤电并轨的有关消息看,煤电并轨“并”得并不彻底,留有明显后遗症,这就是用2年以上的中长期合同取代之前的电煤重点合同。 后遗症发作,以下结果可能会不期而至。 对火电企业来讲,在煤炭相对“富裕”期,只要煤炭价格不出现大幅下滑,火电企业自然是乐见其成,顺水推舟,签了中长期合同锁定成本。火电企业心知肚明,中国是煤炭进口国,煤炭紧俏局面,说不定很快会悄悄地回来了,“计划电”放开又遥遥无期,一边自己没有话语权,一边话语权是别人的,腹背受敌,火电企业深陷亏损的凄惨故事,会再度上演。 对煤企而言,一旦煤炭价格反弹,煤企底气足了,不满意中长期合同价,“煤电顶牛”会卷土重来,激烈程度与以往相比,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时间有所改变,从以往的每年一次改为了两三年来一次。没有5%的上涨幅度的紧箍咒,煤企漫天要价,“煤电顶牛”会一边倒,惨烈程度,不难想象。如果政府出于压力,在对中长期合同施加影响,则又会退回到老路上。 煤电价格并轨看上去很美,毋庸置疑,这个看上去很美也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已经往市场化路径上迈出了艰难一步。如果不仅仅停留在“看上去很”层面,需要做的工作还不少。笔者认为,重中之重,一是对电价改革不应小打小闹,电价改革是煤电价格并轨的下游,上游改了,下游不改,则容易形成“堰塞湖”,一旦形成则需要抗险救灾,事倍功半;二是对中长期合同不妨大胆“政企分开”,如此,煤电价格并轨才会有实质意义。 2011年,发改委共调了三次电价,火电企业深陷亏损窘境得以扭转,笔者认为,上调电价是猛药而非良药,解救“计划电”也并非只有老套路,市场化,实现电价的能上能下是绕不过去的选择,既然是绕不去,不如迎头而上,一并改之,对其他的问题,譬如流通体制,也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