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CPI同比上涨1.7%,环比则下降0.1%。10月份CPI环比时隔3个月后再次由正转负,及同比维持在2%以下,反映短期通胀风险趋向纾缓。
我们认为,通胀的短期风险舒缓是可以肯定的。其一,目前CPI回落根源于经济增长的持续回落。其次,食品类价格出现增速持续回稳。这一则源自今年以来受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等,农业和农村地区成为经济金融资源配置的一个新亮点,农业供应增加。截至今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6.29万亿元,同比增长21.6%,高于同期新增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另外,全球经济再衰退风险概率上升,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腰斩,发展后劲乏力,外需市场容量空间也愈发有限,贸易部门投资回升使经济金融资源流出农业,带动CPI快速上涨的概率也较低。 我们认为,如果宏观政策走向依然是以基建为主进行大强度投资,经济金融资源将再度趋向基建领域,进而在推高PPI的同时,再度使农业出现金融脱媒效应,导致通胀出现脱缰式上涨势头。其次,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产销体系通畅度不够,当前农业日益显现出丰产不丰收之虞,这既不可避免地损耗农民积极性,又会导致涉农金融坏账率趋升,而使金融系统趋向收紧涉农贷款。毕竟,尽管银监会近期出台了《农户贷款管理办法》,并把涉农贷款坏账容忍度提高到3%,但一旦涉农坏账率趋高,金融机构会基于风险收益配比考虑,而变相收紧涉农贷款,进而使农业再度面临供给冲击,推高食品类价格,加剧通胀风险。 最好的方法是从“公平型”刺激政策替代“增长型”刺激政策。所谓增长型刺激,就是采用投资乘数较大的“铁公基”的投资方式,它短期能快速拉动GDP,但是也带来通胀的危险。而“公平型”刺激政策则将积极财政转向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尽管不能快速拉高GDP,但是却不会增加通胀的威胁。 而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主导的积极财政政策,如改革社保医保、加快社会保障房建设和食品安全治理等,本质上是基于公平型的积极财政投资。尽管其对经济增长的成效不及基建投资等立竿见影,投资乘数较小,但却既可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助力经济社会和政府职能转型,还可逐渐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降低民众预防性储蓄。将有助于聚敛经济内生增长活力,提高私人部门的边际投资收益率,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加社会和谐。 由此可见,当前在基建呈严重超前的投资格局,而社会保障等服务性体系却存在明显的缺口和历史欠帐等下,社会保障类投资不尽为稳增长提供明显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缓解通胀与稳增长孪生之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