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近对10365名实名注册用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2%的受访打工者期待未来十年内成为“新市民”,73.0%的打工者忧虑生活成本高。专家建议,尽快废除以户籍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制度框架,以实有人口安排均等化服务;打通社会保障制度的壁垒,使农村社会保险与城市社会保险无缝连接。 进城务工人员期待成为城市新市民,能够与城市居民同工同酬,享受城市福利,有城市住房,是一个再自然、再正常不过的愿望。要实现这个愿望,首先需要跨越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门槛——户籍制度。在传统户籍制度框架下,基本医疗、自律教育、保障性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资源,都被“捆绑”在一纸城市户口之上,打工者要与城市居民拥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他们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使他们拥有“捆绑”在城市户口上的那些权利;另一种是大幅度缩小直至消除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在医保、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社保待遇的差距,使打工者可以将他们在农村的社保待遇“平移”到城市中来,享有与城市居民大体等值的社保水平。 上述两种思路中,前者着眼于部分解决,后者着眼于整体解决,两者在方向上是不矛盾的。具体而言,将部分打工者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需要在保证城市居民社保待遇不降低并逐年有所提高的基础上,为这些转为城市户口的新市民提供同等的市民待遇。同时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保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各项社保待遇。随着转为城市户口并获得市民待遇的新市民越来越多,以及城乡“二元户口”在社保待遇上的差距逐渐缩小,城市户口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就可以趋于淡化,户籍就可以逐步回归到居民户口登记和身份信息识别的功能,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就达到了。 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密不可分,如果社会保障实现了全国统筹和城乡基本均衡,每个居民都可以带着自己的“社保指标”自由流动,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之间,主要通过经济因素对居民流动进行合理调节,户籍壁垒就能够逐渐消解。但是,目前社保不但远未实现全国统筹和城乡基本均衡,而且不少地方和城市的社保基金存在着相当大的亏空,严重制约和削弱了应有的社保功能。 所以,无论是进城务工人员直接转为城市户口,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保待遇,还是等到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了相当的基础和水平,进城务工人员带着与城市居民大体等值的社保待遇进入城市,都需要大力、持续充实社保基金,把社保体系的盘子做大、做实,才能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能够在基本均衡的社保待遇的支撑下,从“二元户口”发展为“一元户口”,使更多新市民顺利融入城市。 为此,宏观而言,需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创造更多财富,增加政府财力,以增加财政对社保的投入和补贴。从这个角度讲,进城务工人员勤勉工作,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拓宽职业道路,为城市创造更多的效益和税收,就是在为增加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做贡献,他们如果成为新市民并享有市民待遇,是理当得到的回报。 另一方面,从补给政府投入的角度看,应当考虑将国企分红、国有股转持、土地出让金、外汇储备等国家收益的一部分用于充实全民社保账户,以体现国家收益对社会保障的支持责任。只要下大力气补上社保的旧账,夯实、巩固社保体系的基础,户籍制度改革就大有希望,进城务工人员跨越户籍、社保两道门槛,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新市民,同样也是大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