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6家上市银行三季报全部出炉。结果表明,16家银行利润总和超过其他2455家非银行类上市企业。虽然业绩可喜,但增幅放缓趋势已经相当明显。 未来银行业利润增长将面临三大压力:第一个压力来自金融价格改革。2002-2011年,我国银行业实际净利差均值为2.5%,2008年最高时也不过2.85%,不仅低于美国1987-2006年3.05%的实际净利差,也低于“金砖四国”3.5%-7%的水平。随着利率市场化前期利差收窄效应显现,中国银行业的利差将进一步缩小,对银行盈利构成威胁。 第二个压力来自新的监管标准。从2013年1月1日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将正式开始实施,随着资本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提高,商业银行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营销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更何况低迷的资本市场也难以容许商业银行一轮接一轮式的天量融资。 第三个压力来自社会公众舆论。一方面,金融消费者要求银行业改善服务;另一方面,虽然并非垄断性行业,但经历了前几年的银行盈利猛增以后,金融消费者又要求银行减费让利。 面对三大压力,银行业“加价”不是,“加量”也不是,盈利能力可谓腹背受敌、前景堪忧,必须尽快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突破瓶颈,稳定盈利。首先,应加快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应对金融自由化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西方商业银行开始从存贷中介向全面金融服务供应商转变,通过流程再造,形成了全球银行业流程运作的主流模式,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银集团。对于我国来说,流程银行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不少银行纷纷着手相关改革。例如,民生银行从2007年启动事业部制改革以来,先后成立了贸易金融部、金融市场部、投资银行部、工商企业金融部、地产、能源、交通和冶金等事业部,把高风险的业务由支行—分行—总行“三级经营、三级管理”体制变为“一级经营、一级管理”体制。此外,不少银行也纷纷设立小企业信贷中心、信用卡中心、私人银行部、票据中心、资金运营中心、贵金属业务部等,借以推进内部组织架构改革和管理创新。但是,恐怕没有一家中资银行敢于宣布,本机构已经完全实现流程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流程银行改革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其次,应加快从传统服务向新兴服务的转变。现在监管部门倡导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总体方向不错,但提法过于笼统,应把鼓励的重点放在与企业相关的新型中间业务。据悉,相关主管部门正在加紧研究和协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的出台,商业银行应当在此框架下,认真对收费行为进行战略性思考和规划,确定哪些服务的钱能挣,哪些服务的钱该免;哪些服务的钱可以多挣,哪些服务的钱需要让利,保持盈利能力的长期稳定性。 作为金融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我国早就提出要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显而易见,像西方国家一样,我国发生金融脱媒难以避免,甚至近在咫尺。面对争夺白热化的大型企业客户,商业银行的利润会越来越微不足道,甚至“赔本赚吆喝”。为此,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拓展新的赢利点。例如,最新版本的巴塞尔协议已将微型和小型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调整为75%,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借助这一世界范围内的政策东风,根本转变思维方式,重新认识小微企业,通过深耕细作,一单一单做实利润,最终实现集腋成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