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建筑“东方之门”被网友调侃为“秋裤”走红后,媒体采访了大楼主人杨休。杨休提到自己过去和现在都不缺钱,未来将在中国的几个发达城市再建四座东方之门。(11月5日
光明网) 按道理讲,地标建筑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主导的公共设施或者城市雕塑,这时建筑就不能是权力美学的产物。既要体现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而且要得到公众认可,更重要的是在细节论证、财政预算和意见征求上面,要体现出集思广益。另一类,就是开发商主导,比如“东方之门”,属于私人投资主导范围,看起来与公众生活没有关系。 但是,建筑商不差钱想建就能建,看起来是理所当然,实际上却很难说得通。如果在专业审美上侥幸过关,但却与群众审美大相径庭,那么城市有什么理由再来四座呢?当建筑商列举种种利好,言称“秋裤楼”融入城市元素、造就世界第一时,本身就是独掌了建筑审美的话语权。开发商建楼也许管不着,但建成什么样,须符合这个城市的特色和整体风格。“东方大楼”也是经过招标、论证,这意味着它一定程度上也要符合公众的审美要求。 人们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建设完全可以弃群众审美于不顾。“秋裤”楼并未建成,符不符合群众美学暂不能定论,但如此情形下大呼要“再来四座”,无疑令人愕然——在这种定义下,城市建筑仿佛“只是钱的事”,开发商只要不差钱,拍拍钱袋就能上马。 一旦上升到城市地标景观的高度,公共建筑并不是只要不差钱,就可以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的,地方也不能只盯着一点投资收入,而忽略了大众的审美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