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洋品牌眼中,中国的消费者是容易蒙蔽的对象。这些洋品牌实施双重标准,在中国价格要比在国外高出许多。这些商家给中国消费者贴上的标签,就是“不差钱”,由此催生了高定价。当然,还不只是星巴克,这种事,衣食住行,样样都有这现象。 难道中国消费者真的“不差钱”吗?稍有点脑子的人都明白,别看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也能扛回个“老二”的招牌,但是,中国有钱与中国人有钱,那还离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洋品牌用“不差钱”来评定中国消费者,其实是为了方便使出“双重标准”的手段,从中国消费者口袋里掏更多的钱罢了。 要对洋品牌下狠手,可不只是工商部门一家。洋品牌在税务、环保、法律等方面,惹出的事太多了。对此,需要改变的地方太多了。比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不要再对洋品牌实行“超国民待遇”了,相关部门必须再加大对洋品牌监管了,法律制度也必须真正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了。 回过头来看,中国消费者被洋品牌捆绑,既受困于国货不争气,又受囿于市场环境不健康,还受苦于相关执法不严格。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的缺口?那就是寄生于这个口子中的既得利益者,并不止于洋品牌,还有那些掌握话语权的权力与资本,他们没有真正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 所以,洋品牌觉得中国消费者“不差钱”,是对中国消费者没有自己话语权的嘲讽。实现公共话语权的路径,别无他途,就是让每个人都能生活在民主与法治的框架下。离开这个根本,在任何领域,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冤大头”,而且还会被搞得很没脾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