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上市公司三季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总额达8128亿元,占所有上市公司总利润的54.2%,利润占比较半年报期间提升0.22个百分点。由于三季度上证指数下跌6.25%,因此,银行股相对于上半年更为“便宜”。如果说年中时银行是“白菜价”,那么现在大约已是“烂白菜价”了(16家银行中的9家股价低于净资产)。如何解决银行股越跌越没人买的问题?
其实,解决之道很简单,银行的大股东只需回答以下三问题:大股东是否愿意以净资产(高于股价)的价格实现私有化?大股东是否同意以目前的股价予以清盘,获得的现金分配投资者?大股东是否愿意以净资产或在此之上轻微溢价被收购?如果愿意三选一,那么银行股即便没有“一飞冲天”,至少可以彻底告别目前的僵局。第一个方案本质上是“敝帚自珍”,即市场不看好,我大股东认为很有投资价值,既然市场不买账,那么我自己慢慢享用好了;第二个方案实质是评估上市公司的重置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市场方式确定企业的资产质量及市场愿意接受的价格;第三个方案就是既然现在的大股东对提升股价已“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能否大度让贤?
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厘清:第一,必须明确前述“三选一”方案是被基本鼓励的基本原则。事实上,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目前已经是全球市值前列的最大型银行,且国家绝对控股。那么股份制银行呢?笔者认为,既然深发展能被主要股东为民营与外资的中国平安收购,既然广发银行能被国企和花旗组成的联合体收购,那么是否可以明确除前几大银行必须国家控股外,其余银行的控制权或相对控股权及管理权可以完全开放?第二,大银行通过上市融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如果此时私有化,基本不会影响其持续经营,因此应鼓励某个有代表性、国有绝对控股的银行进行私有化试点组建国有金融集团。国外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一定气候,与其各个上市,不如集团整体上市,而此时价格低廉正是金融机构私有化的大好时机,待来日股市形势一片大好时集团上市即可(典型例子是中信、光大)。如果大股东私有化银行的资金不足,应该允许其他银行,尤其是前五大系统性银行予以一定比例(如50%甚至70%)的并购融资。或者国家相关部门(人民银行或发改委)同意其发行私有化总价的50%-70%的特种信用债券。这个融资优惠对于其他符合要求的收购者也应同样适用。第三,监管层可以通过公开政策喊话,即便今天某银行被私有化,间隔一定时间(如1年)后,只要其再申请IPO时通过发审委的聆讯,可以不必排队,享受优先待遇。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购并历来是推动股市焕发青春活力的最好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手段。综观国际成熟经济,几乎所有国际上的行业龙头均是通过不断购并、甚至不少是“蛇吞象”的购并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拥有较多现金的上市公司,尤其是那些拥有庞大超募资金、如今股价又跌破发行价的上市公司,公司回购股份要比大股东象征性的增持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