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人类文明结构、文明形态、文明进程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新拓展、新贡献。生态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沉痛教训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形成的一种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整体运行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我国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发展绿色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促进微观经济领域的绿色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绿色企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促进宏观经济领域的绿色化,通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减少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传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绿色经济的比重。同时,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促进生活和消费领域的绿色化,通过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绿色经济”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国内外有关组织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概括而言,绿色经济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在发展模式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学概念。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资源为要素,以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的,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看,发展绿色经济主要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绿色经济系统运行的基本要素,充分体现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和利用的公平性;二是要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根本目标;三是要把推动传统经济转型、构建经济全过程的生态化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途径;四是要把绿色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手段和重要支撑。
在我国进入推动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把生态基础、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等作为前提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和倒逼机制,逐步构建以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机制创新为支撑,以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基础,符合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创新探索
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层面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统领,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绿色经济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各级政府提出和实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基本上都属于广义的绿色经济范畴。二是实践层面的探索。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加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陆续启动了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和试点示范。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专门论述“绿色发展”,提出了若干具体举措,推动“绿色经济”成为国家和地方的重要发展战略。此外,我国还陆续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的绿色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惯性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对推动绿色发展的认识不足,实现GDP增长就能实现发展的传统思维惯性和跨越式增长冲动仍然很强烈,不少地区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多企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认识不足,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在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上高度依赖进口,产业发展受制于人;部分社会公众追求奢侈消费、超前消费以及铺张浪费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节约环保和绿色消费意识还有待加强,等等。
总体而言,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已经开始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法律政策体系,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正在成为社会共识,绿色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也在逐渐显现。
发展绿色经济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在经济领域进行积极的改革和探索,也需要在社会管理等领域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宣传教育等措施,才能逐步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绿色经济运行体系,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健康发展。
(一)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规划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绿色中国建设,也就是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原则、目标等全面贯穿到经济决策、社会管理和各项规划中予以统筹考虑,着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对此,应在现有的战略性、政策性文件、规划等基础上,多部门、多领域合作,共同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规划,就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等作出明确规划,作为国家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要行动指南。要通过规划制定,进一步明确国家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发展重点和步骤等,推动形成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当前,亟须统筹规划全国绿色新兴战略产业建设,打破地区和行业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规范投资建设,积极开展绿色经济发展区域试点,实施绿色经济工程示范,积累经验,有序推动全国绿色经济发展。
(二)实施分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对我国国土空间进行的长远规划,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远景蓝图和行动纲领。发展绿色经济必须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立足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所处功能区的分类和功能,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分类开发、分类考核、分类政策”的原则,科学制定分地区的差异化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城市化地区应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和绿色服务业;对于农产品主产区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应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适度发展生态产业。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执行过程中,充分融入绿色经济的理念、措施和行动,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区域的差异化发展推动全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进步。
(三)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绿色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当前,应当下大力气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绿色科技工作机制。当前,尤其要重视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使企业真正成为绿色科研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成果应用主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二是要积极构建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机制。要着力推进绿色科技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争取在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发展经验和理念,通过绿色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我国绿色自主创新能力。
(四)培育绿色新兴战略产业
当前,在应对能源危机、气候危机、金融危机等多重挑战的形势下,应立足国情、突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新兴战略产业,逐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绿色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生物质产业是以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有机物质,主要是以种植、养殖、林业、农业产品加工和生活等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等为原料,以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生物能源和生物基产品生产的现代绿色产业。发展生物质能源,可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推动实现能源利用绿色转型;发展生物材料和生物基化工产品,可以替代传统化工产品,大量减少污染物排放;生物质产业通过对农林废弃物和边际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存在与传统产业争夺原料和市场的问题,还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可以说,发展生物质产业,对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生物质原料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可形成11.71亿吨标煤的产能,相当于2011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4%。因此,应将生物质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绿色新兴战略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壮大。
(五)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推动绿色经济健康发展,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和惩戒机制,既要对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产业和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也要对落后产业采取更为严格的惩戒措施,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科学发挥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要加快推动与绿色经济发展的立法工作,处理好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逐步构建系统、完善、高效的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二是要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要加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体现环境容量资源的价格属性、生态保护的合理回报、生态投资的资本收益,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和补贴政策,健全绿色投资政策,采取绿色产品的鼓励性政策和非绿色产品的约束性政策的双向激励政策,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
(六)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我国社会消费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建立绿色消费体系,不仅可以扩大国内绿色消费需求,带动绿色产品开发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改变公众的消费方式,使人们的消费行为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为此,一是要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宣传媒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行有关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意识。二是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绿色发展意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绿色发展理念自觉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推动绿色生产体系与绿色消费体系的均衡发展。三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绿色发展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观念,使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意志和共同理念,逐步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始终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共建绿色中国,共创生态文明,共享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