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热钱”的话题又被炒热。据报道,受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热钱”已经在东南亚以及香港活跃近一个月。目前,包括中国香港金管局、韩国、泰国等相关机构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防止热钱的大举涌入进一步推升资产泡沫。为应对热钱对香港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冲击,香港最近出台高额印花税遏制炒楼。 而花旗的每周资本流向跟踪报告也显示,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也就是QE3推出之后,全球资本市场资本开始从发达国家大举流向新兴市场,以香港地区为代表,中国开始吸引大量外来资本。持续资本流出地则以北美为主,北美占到全球资本流出总量的90%以上,而自9月下旬到10月,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中国吸引了其中80%以上的资金,这显示出,人民币资产是本轮热钱最重要的流向。 市场担忧,“热钱”通常以香港为跳板进入内地,因此当香港市场囤积大量“热钱”的时候,下一个目标也许就是中国内地。 一直以来,每当有“热钱”流入内地的时候,市场就充斥担忧,甚至是惧怕的情绪。实际上,从近年来的表现看,这种担忧有点“杞人忧天”。而从“热钱”的实质看,这种担忧就更没必要,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让“热钱”为我所用。 首先,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对资本项目仍实行管制,国际短期资本并不能自由进出中国。自2003年国际上出现人民币升值论以来,确实国际上有些“热钱”性质的资本进入到中国。专家表示,通过调研、观察发现,这些资金主要是通过贸易、个人汇款、FDI以及相关的外债等方式或渠道混入中国。无论哪一种方式或渠道进入内地,都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时间内能实现的。因此,不会有大量“热钱”在短时间内冲击市场的局面出现。 其次,热钱的本质是一种金融资本,它和所有资本一样,都是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过,之所以被称为“热钱”,是因为它有强大的流动性偏好,它们通常偏好赚快钱,而稍有风吹草动就“跑”。但实际上“热钱”投资时间的长短是取决于一个国家或一个领域是否具有长期的成长性,能够具备多长时间的赚钱机会。 “热钱”流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说明境外资本看好入驻地的经济前景,对资产市场有提振作用,且能激发投资者热情;但另一方面亦会带来风险,就是会在短时间内加剧资产市场泡沫程度,并且一旦撤离,泡沫就会爆破,破坏金融市场正常秩序,影响经济运行。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多次金融危机都与“热钱”大规模流动不无关系。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年左右的时间,“热钱”大规模的进入把当地的房地产价格推到最高,一旦它撤离之后,当地的借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就彻底的崩溃,然后蔓延到实体经济。这种“热钱”专门以短线狙击为目的的、具有极高风险偏好的、诸如索罗斯旗下类似量子基金那样的攻击性“热钱”,让市场感受到巨大的威胁和危害。 当前,人民币外汇市场仍然不够成熟的市场,缺乏深度和广度。市场的预期很容易被引导,呈一边倒局面,要买都买,要卖都卖。企业和个人要么囤积外汇,要么将外汇视为烫手山芋而都急于卖出,这也容易招致国际游资集中流入或者流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对于防止“热钱”冲击的方法主要是“堵”。通过资本管制等措施将“热钱”堵在门外,但市场始终要走向成熟,而我国也终究有放开资本管制的一天,“堵”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对于“热钱”需要“堵”、“疏”结合,趋利避害,既让“热钱”为我所用,又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危害。 因此,对于“热钱”,应该是有意识构设防线,有意识加强监控,尽量把资本的流动至于监控之下。更重要的是,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避免向“过高风险偏好”的投机资本提供有效工具。这不仅可以获得市场的相对稳定,而且可以激励相对长线的投资资本进入,同时阻止攻击性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