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近日表示,要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调控。 人社部官员的这个表态,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将调节垄断部门高收入的说法契合。此前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社会期待中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于今年四季度制定。 对于收入分配改革的主线,社会早已有共识,即要“提低、控高、扩中”。“提低”是一个社会有人道和伦理底线的体现,针对社会弱势人群要给予温暖和关怀。“扩中”则是建设“橄榄形”社会的必需,也是扩内需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控高”,则更多是从社会公平与正义出发,是继续深化国企改革的切入点之一。 一些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尤其是管理层的过高待遇,向来为社会舆论所诟病。每每某些国企高管被曝出巨额收入之时,都会引来舆论的激烈争议。在这个问题上,简单批评民众“仇富”是不公正的。原因就在于,某些垄断国企高管既享受着体制内公务员的好处,又享受着企业市场化待遇的好处,而国有垄断企业的收益,往往又因为其垄断性及对诸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而获得——这就更增加了垄断行业管理层过高收入水平的不合理性。 人社部强调要对高收入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进行调控,正是基于上述背景。这里的“控高”,并非泛泛地要降低所有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而主要是指向一些国有垄断企业以及其管理层。垄断国企高管动辄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年薪,已是这个社会一道刺眼的“风景”。那种为垄断国企高管过高收入辩护的声音,早已显得非常苍白。 当然,单从工资角度进行改革,远远不够。理由简单,一些垄断性高收入行业往往工资外福利相当丰厚。这就像一根两头都有破口的水管,摁住了一头,另一头或许水溢得更厉害。一些福利性收入甚至还徘徊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大有灰色收入的意味。 需要指出的是,职工福利费比重高、绝对额大的情况,往往只能在垄断性和利润过高的行业才能实现,而对于一般中低收入企业来说,出现这种“好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泛滥的福利与过高的收入一样,成为需要调控、改革的对象。 如果再深入一步追问:过高的收入和不当的福利来自哪里?当然是来自那些盆满钵满的企业。归根结底,这跟垄断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彻底密切相关。事实上,比之在工资、福利方面的改革,更紧要的是直接指向国企的再改革。 尽管一些垄断国企的资本构成跟过去单一的国资相比,已经有所变化,有些企业已经改为股份制,但这并不能改变垄断国企的本质。垄断国企造成的问题,至今仍然十分突出:一是垄断了社会资源,并设置了门槛,使得许多民营企业被拒之门外;二是获得投资的优先权,大量的政府性投资往往投向国企;三是比之中小企业,在融资等方面享受着便利性。 垄断性的“门槛”,使得许多民营企业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大量资源由此得不到公平配置,且因一些国企的原因而导致投资效率低下。从融资角度来看,垄断国企相对容易得到更便宜的资本价格,而大量中小企业想要获得融资,除了利率提高之外,往往还得搭上许多条件,综合融资成本很高。这样的现实,是消减中国经济背后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部分行业畸高的工资水平,到有形无形的各种福利,再到国企改革不到位引致的各种问题,可以发现,改革常常是环环相扣的。收入分配的改革当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结合起来。未来改革纵然是千头万绪,但就上述问题而言,从垄断国企入手,打破“坚冰”,必会助益于中国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