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31日三季报披露完毕,2493家上市公司交出了2012年前三季度的成绩单。 从整体水平来看,扣除金融企业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之后,剩余的1987家上市公司营收7.27万亿,同比微增4.71%,实现净利润仅3812.69亿元,同比下滑15.09%。整体来看,上市公司下游市场增长乏力,同时面临较大的成本和费用压力,市场普遍预期的上市公司业绩下行压力得到缓解的信号并不明显。就金融行业而言,16家银行的净利润占了上市公司整体1.5万亿净利润的一大半,达到8128亿元。而信托业盈利增速超过60%,则归功于信托贷款的加速放量及其影子银行功能的不断强化。 为何实业盈利如此低下的当下,银行业和信托业的赚钱效应却如此明显?这是第一大怪现象,“开工厂的”远不如“放贷款的”会赚钱?在中国,开一家银行就等于拥有了印钞机。事实说明,中国企业在全球具备竞争力的为数不多,比如华为、中兴即使能够占领亚非拉世界,也无法占据北美,每年的利润也屈指可数。但占据国内市场的金融企业则不同,无须去美国开银行,赚中国人自己的钱都赚不完。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各地猛推投资、猛提杠杆的进程中,银行业的优秀业绩完全有可能是透支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造成的,账面的高额盈利不仅无法体现经济调整到位的最悲观预期,更无法体现实体企业盈利低迷的现状。不良贷款率和资产风险迟迟不能兑现是因为经济仍未到最差的阶段,而工业企业去产能和去库存的进程仍未进入资金链断裂的终点。 第二大怪现象是,三季度白酒行业盈利增速为60%,白酒的业绩远远好于同类的消费型企业,为什么当下白酒行业仍能够维持较高的业绩增长速度呢?尤其是白酒行业在第三季度的盈利增速创出2010年以来单季度业绩增速的最高值,尽管电力行业出现业绩反弹,但原因也只是成本下降与电价提升所带来的周期性影响。从业绩对比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经济最具成长力的行业往往并不是我们期待的新兴产业,而是来自于传统消费型行业。业绩增幅最大的白酒行业与高科技无关,完全属于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消费习惯的产物,外国品牌在白酒这一中国传统型行业面前,失去了竞争力,因此,白酒品牌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但其他中国本土的消费品,一旦遭遇国际品牌的围剿,往往难以脱颖而出,比如汽车、手机、小家电及手表、皮具等奢侈品。 第三大怪现象,制造业三季度业绩几乎全线下滑,新兴产业也未能承接转型升级。制造型企业除了少数家电企业能够实现业绩增长外,其他上游企业及新能源行业均陷入产能过剩,库存压力大,业绩大幅下滑的局面。这表明,中国工业企业在去库存和去杠杆的过程中,做得并不充分,很大程度上仍然在等待和观望,就是不愿意去产能和去库存。这反而延迟了经济调整的时间,整个经济体更容易陷入滞胀的风险。尤其是在全球货币政策均采取宽松和滥发的背景下,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有效控制,而工业品价格却没有涨价的空间,这样的背离正好说明了经济难以保持健康发展的原因就是,去产能和去库存的动力不足,有形之手仍在拖延经济结构调整的时间。 当然,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绝不是建立在猛印钞票、痛饮白酒、狂吹地产泡泡的基础之上。如果中国经济不依赖制造业兴国,那么,中国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就注定是个历史奇迹。而依赖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来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恐怕难以创造另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