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注重提高员工心理收入》的评论文章,认为心理收入指的是员工在工作中所获得的收入水平差异以及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奖励与晋升、发展机遇等引起的心理状态变化与心理感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员工心理收入的变化越来越成为激励员工工作的重要动力来源。也就是说,单位在提高员工经济性收入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其心理收入,发挥心理收入在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压力的增多,社会焦虑的增多,心理问题日益成为社会重要问题,正如著名作家李佩甫所言,“人类在物质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到了一个结点上。我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当我们吃饱饭后,我们又面临着新的‘生态危机’。人类怎么与大自然融合,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新的命题。”缺乏健壮的心理发展,再辉煌的经济发展也会打折;失去了快乐的心态,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温暖的人情味以及和谐的幸福。这就需要我们将心理收入提升到重要位置,应从以下方面积极落实。
首先,管理制度强化冷峻面孔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温馨颜色。制度的最终效应是为了激发员工的归宿感和凝聚力,可是,看看当下很多单位的管理制度,过于武断、处罚严厉,对员工缺乏最起码的温馨和人格尊重。这种军阀般的制度只会增加员工的逆反心理和暗中抵抗情绪。所以,我们的管理制度在严厉之余,也应该有尊重的温情,有温情脉脉的人情味道,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其次,管理层一定要和员工有常态化的情感互动。忠诚感、敬业精神,都是奠基在牢固的情感基础上的,而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以及常态化交流。再深厚的感情,交流机会少了,甚至长时间不交流,也会生锈,淡化,生疏。因此,管理层一定要创造条件,走近员工的心理,和他们谈谈心,谈谈家庭生活,“喝喝小酒”,和员工进行真诚互动。比如员工生日的时候,管理者能送上温馨的祝福;员工家庭出现困难的时候,企业能够挺身帮助;再比如,员工的经济待遇因为企业不够景气无法及时提升,管理者认真解释,温馨沟通,绝大多数员工是非常理解、愿意风雨同舟的。这样做既能从群众中得到更多管理智慧,还能拉近内心距离,何乐而不为呢?
其三,为员工已有的压力提供宽松、科学的发泄通道。节奏快、时间紧张和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也不够高等都会让员工生出一些“情绪垃圾”,容易性格暴躁、行为粗鲁、不考虑后果、内心失衡等,这是一种正常的发展焦虑。这时,如果管理者能为员工提供免费心理咨询、员工健身馆、员工娱乐中心等活动和发泄场地,对员工内心情绪进行常态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清洁、除垢、清理。开导他们有了烦恼,要多和朋友聊天,不闷在心里;问题已经发生了,就不要再坚决对抗,而要学会接受,顺其自然;凡事要多想好处,不要总忧心忡忡,就能得到一种健壮的心理成长。这种无形的心理工资将能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