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年之后,日本成为悲剧之国:泡沫崩溃后,没能跟上IT时代、智能时代的步伐,金融危机爆发后,延续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日元兑美元汇率却节节攀升。
美国从两方面打击日本,虽然未必有意,效果却奇好。
首先是金融战。10月30日,日本央行出人意料地决定,将现有资产购买计划扩大到11万亿日元,总额达到91万亿日元,这一购买计划超过市场预期。
日本央行之所以继续扩大资产购买规模,原因有二:一是帮助日本经济离开紧缩泥潭。日本央行将本国2012到2013财年的GDP增长预测由2.2%下调至1.5%,2013到2014财年则由1.7%下调至1.6%。而日本2012到2013财年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预测由0.2%下调至-0.1%,2013到2014财年CPI预测由0.7%下调至0.4%。可见,日本经济处于紧缩之中,日本央行首先是想方设法量化宽松,让CPI恢复到1%。
二是抑制不断上升的日元汇率。对于日本这个出口大国而言,日元在经济下行时节节上升,是不可承受之重。美元兑日元从2007年年中的125日元兑换1美元,一路上升到75日元左右兑换1美元,上升了40%。与此同时,日本的出口起落不定,而后一路下滑。
10月14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年会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与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发生了隐性争执。伯南克表示,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不仅有助于加速美国经济复苏,同时通过刺激美国的消费和增长帮助支撑了全球经济”。但白川方明警告,应提防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对其他经济体造成“间接损害”。日本央行暗示,即便没有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日本也将出台单独措施干预日元升值。现在,他们把暗示转化成为现实行动。
考虑到欧债危机并未解决,美国抑制本币升值的决心十分坚定,日元短期的涨落,改变不了日元继续处于高位的事实。对于日本而言,高处不胜寒。
其次是实体经济战。日本出口主导的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根据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发布的《2011年版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09年一季度开始日本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2011年一季度实现贸易顺差。受大地震影响,2011年二季度日本出现贸易逆差,直到2011年6月和7月再次转为顺差。从日本主要产品的出口情况来看,与2007年10月相比,无论哪一行业,均未回升至当时的水平,较糟糕的是运输机械以及电气机械的出口额回升至当时70%的水平。与日本制造业企业对全球的投资额在2009年和2010年出现下滑相比,2010年日本对亚洲地区的投资额则显著增加,日本制造企业收益逐渐改善: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三季度相比,大地震爆发前的2010年四季度,日本制造业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增长11.8%,销售额则下降9.7%,经常性收益的增幅首次超过销售额的降幅。
可惜,好景不长。从2009年开始的丰田召回门事件,让日本汽车在全球的引擎突然失速,领先优势不再明显。亚洲市场销量增加是提升丰田海外业绩的主要因素之一。丰田两大市场在北美和中国,2010年丰田在中国市场销售量增加19%,为84.6万辆,今年直线下降。
不仅如此,日本财务省发布的2011年贸易统计初值显示,2011年日本出现2.4927万亿日元
(313亿美元)贸易逆差,2012财年上半年(4月份~9月份),日本出现创纪录的3.2190万亿日元(406亿美元)贸易逆差额。其中,出口额为32.1603万亿日元(4052亿美元),同比减少2%,同期日本对欧盟和中国出口分别减少16.1%和8.2%。日本出口难言乐观,颓势直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之时。
如果日本与美国联手做出进一步刺激行动,对日本的出口将更加不利,对美国则无伤大雅。因为美国主要从中国进口制造产品,而这部分产品已经处于转型的过程当中。
一个独立的国家,经济、外交、军事皆受制于人,并且在国内以尖利的叫声煽动民粹,是典型的没落象征。日本国内的理性声音回归,才能与周边地区合拍,才能增加经济的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