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爆发近三年,拖累世界经济整体出现疲态,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央行普遍放宽了货币政策,但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自金融危机以来持续坚持超低利率(名义零利率实际负利率),并没有挽救世界经济于危难,反而侵蚀了银行、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机构的利润,甚至间接伤害到实体经济利益,扭曲了国际金融市场基本价值取向。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26日发布报告表示,超低利率正迫使一些保险公司改变此前的价值主张,把对固定收益资产的投资逐渐转向另类高风险产品。
资料显示,在英国目前处于执行期的保险合同中,许多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当时保险合同的名义回报率大都为7%-8%。当下的低收益金融环境,把保险公司置于了难以履约的尴尬境地,保险公司经营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一些小型保险公司被迫压缩资产规模或直接关闭某些业务,而那些有实力的大型保险公司,在减少对固定收益产品资产配置的同时,加大了对私募股权、新兴市场债券甚至股票基金等高收益资产的配置份额。这种“反常规”的投资组合,对英国保险业健康发展将造成巨大潜在风险,很可能引发保险业新的金融危机。
此外,在欧盟成员国首推负利率的丹麦,其国内银行业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丹麦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实施负利率政策三个月以来,截至10月上旬,丹麦商业银行运营成本额外增加逾3亿克朗,已对企业利润造成冲击。为减少负利率对银行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丹麦央行实施了国内金融机构在央行经常账户下“限定额度内的资金执行存款零利率标准,”并于近期将此额度由最初的230亿克朗提高到了700亿克朗。但资料显示,丹麦银行业在央行的存款规模逾2000亿克朗,700亿克朗的零利率额度,只覆盖了商业银行的央行存款中很少一部分资金,逾60%以上的金融机构存款,仍需向央行支付0.2%的“存储费”。为弥补损失,一些商业银行在不同种类的企业存款间进行利差套利操作;还有一些银行通过提高企业贷款门槛、以变通的手段提高贷款利率以增加银行利润。银行成本增加已开始侵蚀实体经济利益,表面看上去“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导致银行信贷紧缩。
负利率政策使社保体系投资增值出现了逆反,加大了社保体系资金入不敷出的规模,发达经济体社保体系在负利率政策驱使下面临重重危机。
与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不同,发达经济体国家养老的核心体系是社会保障,包括医疗、救济、福利等在内的整个社会,完全依靠社保体系运作并生存。而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国家社保资金投资是受政府法律限制的,其投资方向主要是国债。今年二季度,丹麦政府以负0.59%的利率发行债券共计7000万美元;德国政府以负0.06%的利率发行债券总计41.7亿欧元;瑞士2年期国债利率已长期为负;比利时、芬兰、荷兰以及法国等国债均已出现负利率。国债投资的低收益甚至“负收益”,严重制约了发达经济体社保体系资金正常运转的需求。简言之,负利率政策“掠夺了”社保基金资本利润,侵蚀了全社会的基本利益。
与此同时,在社保资金不能通过投资大幅增值的情况下,企业和员工按个人收入比例缴纳的社会保险,实际上已变成税收,无非是员工退休后,由政府将这笔长期积累的资金反馈给纳税人用于养老。近年来,发达经济体高额的社保需求与较低的社保基金之间已形成巨大亏空,导致公共开支预算逐年增加,政府赤字规模不断扩大。如若大幅提高社会保险金缴纳比例,必将增加企业和民众的经济负担,在发达经济体大多数国家现有经济状况下,很少有企业和民众可以承担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