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酒”之谬
2012-10-27   作者:金岩石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金岩石

  茅台酒厂申请“国酒茅台”的注册商标涉嫌垄断,五粮液等酒厂联名抗议,商务部举棋难下,提出了一个“国”商的问题。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好酒何须再添香。茅台酒的市场地位本来已无可争议,再冠以“国酒”之名不仅未必增加溢价,反而可能躺在“国酒”商标之下丧失竞争之心。此外,茅台驰名中外,已经有了“特供”英语——MaoTai,茅台酒的商标如果再加上“国酒”二字将如何翻译?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国酒”之名有三重含义:其一是“官酒”,即所谓“特供酒”,美其名曰国宴指定用酒;其二是“贵酒”,代表同类酒产品的高端市场定价;其三是“名酒”,不仅有品质,还能讲故事。195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中国第一次名酒评选,选出的是“四大名酒”,并没有给任何一家冠名“国酒”。其实,茅台酒早已名播海内,再加上“国酒”二字,反而说明茅台酒厂缺乏自信,似乎是担心人们不知其名,或者不尊其贵,这显然多此一举。
  如果注册“国酒茅台”是为了获得“官酒”的地位,那就是经营理念的常识性错误。第一,所谓特供或国宴指定等做法如果真有,那么迟早将被明令禁止,因为这是中国政府机构的特权遗风,是对同类酒产品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第二,伴随着政府接待活动的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接待用酒的规格将逐渐走向中档。在现代国家,政府都不会用最贵的酒做接待,这是政风清廉的基本常识,否则会遭到选民或纳税人的非议。总统设家宴时有可能选用名贵佳酿,通常会声明自费,绝不滥用公币,这是借官方宴请之名增加一份私交。所以在不久的将来,今日所谓特供“官酒”将是中档酒的市场,茅台加上“国酒”的标示岂不是自贬身价吗?
  换个角度看中国白酒,名酒之名其实更优于“国酒”商标。因为,名酒之名在酒品质量之上还有文化故事,这就是酒的文化传承。中国的酿酒技术源于夏禹时期即公元前二世纪,《吕氏春秋》中提到“仪狄作酒”,认为仪狄是中国酒的发明人。在夏禹时代,大禹喝的是黄酒,流传至今依然有古越龙山等,主产地是浙江省等地。三国时期,曹操对酒赋诗,留下“唯有杜康”的雄伟诗句,据考证,曹操喝的杜康酒是第一代高粱酒,时称“秫酒”。今天以茅台为代表的白酒以高粱为主原料,但其蒸馏技术是在元朝年间才从西域引进中国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起始”。据说,蒸馏法酿酒进入中国的确切时间为金世宗大定年间,即公元1161年。在杜康酒之前,还可称为国酒的名酒应为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的西凤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逾三千年,在苏轼的饮酒诗中曾经提到。这样说来,若以高粱酒为标志,中国的第一国酒应为杜康酒,第二国酒应为西凤酒,也对应了中原两代帝国的实际控制人是一龙一凤:龙为曹阿瞒,凤为武则天。三国时期,曹操名为相国,实为君王,他将汉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所以曹操爱喝的酒就是国酒,这应该没有争议。陕西人古称秦人,以秦岭得名,所以西凤酒又名“秦酒”,或许还与秦朝有关联,当年秦始皇修建骊山地宫时所选的兵马俑模特多为陕西大汉。从三国、秦汉,再到唐宋时期,贵州的茅台镇何时酿造高粱酒姑且不论,贵州地处边陲,几乎不可能把茅台酒运送到中原。美酒虽好难登国宴,讲历史故事的国家级名酒轮不上茅台。直到中央红军屯兵贵州,有遵义会议,还有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贵州茅台才跟随中央红军进入北京,成为中国名酒的一段新故事。
  “国酒茅台”的注册商标之争,凸显中国酒业的经营理念缺乏远见。酒文化是民间消费者的故事,将来还会在酒酣耳热之中继续传承。政府接待用酒的消费量毕竟是一个小众市场,为了一个小众市场的虚荣而让民间消费者敬而远之,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将来边饮酒边讲故事的人就更少了。此外,一旦“国酒茅台”注册成功,以“国”为重的企业势必竞相仿效,“国米国面国猫国犬”将蜂拥而来。如果重“国”轻“民”的商业文化甚嚣尘上,必将酒将不酒,商亦非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与股市相约在秋季 2012-09-14
· 茅台国酒商标招致95件次异议 2012-10-22
· 茅台“财务门”升级:5年流失利息超11亿 2012-10-17
· 江城展会44年茅台开出45万天价 2012-09-25
· 宣布涨价20%至30% 茅台被指给经销商下套 2012-09-1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