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力度继续加大,投入强度即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再创新高。 具体来看,2011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86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84%,高于上年的1.76%。这样的增势,延续了近年来一直保持的快速增长势头。 现代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熊彼特早就指出,创新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今天,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则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在谈及创新与上海的关系时,以“生死攸关”来形容创新的决定性意义,确实令人深思。 尽管创新的意义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但问题在于,对于创新的实践还赶不上认识的程度。从国家整体创新力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还依赖进口。从企业层面来看,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皆是许多企业的“短板”。在一位管理学者围绕“中国企业缺什么”的系列追问中,企业“缺少创新”赫然排在第一位。 任何领域的创新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缺少必要的投入,创新事业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正是最近若干年来,中国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上不断投入的意义所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加大力度和强度,并不必然是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但也确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自主创新不能缺钱,但也绝不单单是财政投入的问题。这背后还有体制因素、人的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归纳言之,其一,要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其二,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其三,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在财力之外,制度、人、文化,三者缺一不可。 应该承认,目前的创新体制,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和完善体制,势在必行。首先,要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企业,而非政府。很遗憾,在今天的中国企业当中,真正在创新方面大有成就的,数不出几家。完善落实政策措施,使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研发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至为重要。 同时,也要促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创新能力,让各类创新主体能够协同“作战”。在此之外,还要建立科学高效、公平竞争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体制,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过去在科技资源分配中出现的一些丑闻,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创新事业。 对于创新而言,人与文化是财力和体制之外的两个重要因素。任何事业,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更不用说是创新事业。人的因素自然也跟市场大环境密切相关——如果权力过度介入市场,如果投机大有空间,又有多少人愿意埋头研发、苦苦耕耘,而不去与权力合谋、获取租金的溢价,不去享受投机带来的“快钱”? 重视创新中“人”与“文化”的价值,意味着要真正视人才为科技创新中最具能动性的战略要素,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并有效激发内含创新追求的企业家精神。毋庸置疑,企业家精神依然是这个时代的稀缺之物,至少是发扬不足。 概言之,科技创新经费逐年创出新高,是件好事。在为之鼓掌的同时,更要看到今天创新事业中的种种不足,创新能力不足对于经济发展还有很深的制约。竞争未来,创新者赢。谁踟蹰不前,终会被淘汰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