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即将出台文件,首次将养老床位任务指标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将强化各级政府在养老服务事业中的职责,明确各级政府在养老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定位和主导作用。(《东方早报》10月24日) 近日,武汉一对老夫妻在重阳节相约跳桥,80岁空巢老人面对央视记者抱怨“不想活了”,孝道话题的背后,难掩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凄凉,也再一次引爆那个让人头痛的养老话题。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接近2亿大关的国家,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3%,而且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剧。目前的“中国式养老”处于一片僵局与混沌之中,既缺钱、缺人,也缺制度与责任。 原则上说,民众交税给政府,目的在于换取政府的公共服务,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契约;而且,养老事业涉及医疗、经济、社会保障,更涉及特殊政策乃至法规等一整套制度设计,必须有政府的管理与协调;多年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已然成为政府干部考核最重要的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但经济发展了,养老保险等民生问题上的投入不足,是挡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率先将养老问题纳入政府考核,将养老问题指标化、制度化、具体化,不仅具有标志性与示范意义,也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善政。 当下中国社会已进入老龄社会,但目前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公众对于政府养老服务,可谓抱怨与期待同在。一方面,养老问题的行业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老有所养”问题越来越不容回避。另一方面,这一领域又存在许多人为的屏障:现行养老保险以地方统筹为主,致使跨省转续存在一定困难;养老院门槛设置太高,小额资金难以进入养老行业;目前的公办非盈利性养老机构虽然获得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但“僧多粥少”导致绝大部分老人根本住不进,而民办养老院往往收费过高,普通收入的老人根本住不起。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式养老”就不会有坦途。 现在,民众养老不仅是钱的问题,也是一个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在目前的财力和老龄人口压力下,国家和地方财力显然无法照进现实,而民办养老院目前又是一个微利行业,民间资本不愿意进入。这些年,虽然许多地方都出台了不少文件,但如果不落实相关责任,养老问题恐怕还会流于口头和书面。 虽然公众对政府养老有期待,但长期以来,中国式养老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指望政府”、“靠政府买社会保险”之类问题。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主要“依靠自己养老”。在养老金、积蓄、子女、商业保险、政府保障等多种养老途径中,认为自己可以部分依赖政府保障的仅占20.2%。两年前,我曾经目睹地方养老金发放现场的场景:许多老人排在一起手捧养老本,不少人竟被这每月55元的政府补贴感动得老泪纵横。百姓的眼泪,既是对政府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和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民生政府”的打造,政府的这项工作会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