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化本质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012-10-26   作者:吕春成(山西财经大学对外交流学院院长)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配置的范围超越了国界,产业发展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要素的最佳组合和资源的最优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循着国际化的方向演进。国际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是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标志着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和效率的高低,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是对全球范围资源配置的掌控力。
  关于产业国际化的内涵,目前不论企业界还是学术层,在理解和把握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有的将其局限于生产环节,认为生产的国际化就等于产业国际化;有的将其局限于微观层面,认为产业国际化只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有的将其局限于狭义的比较优势范畴,认为只要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就意味着产业的国际化;等等。这些理解都有道理,但都未免过于狭隘,都没有触及产业国际化的本质。事实上,只有基于全球化的背景,才能全面把握产业国际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要求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必须自主或非自主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一个国家或地域的经济,都仅是全球经济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或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目标,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在成本最低的地方开发、生产和提供最优质的产品。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生产要素、资金、信息、人才、产品流动的全球化,更是一场全球财富生产方式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人类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业的分工愈来愈细,将会形成形形色色、纵横交错的细化的产业链,诸如全球知识创新产业链、全球金融投资流动产业链、全球加工制造产业链、国际物流产业链、国际商务服务产业链、国际文化传播产业链等。因此,不难看出,产业国际化的内涵就是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嵌入或跻身国际产业价值链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完成区域产业群与国际产业群的对接,其关键就是对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其本质就是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地去分享全球化的利益。
  产业国际化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说和国家(地区)竞争优势说两大流派。前者是将产业国际化及产业升级看作为由自由贸易引起的要素相对价格变化的自然演进结果,所依循的是规模利益驱动的产业演进轨迹,因而主张向内部资源要效率的发展方式;后者则认为产业国际化是区域竞争优势寻求最适发展空间的过程,所引导的是向外借用资源的发展方式。不过,两者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都认为产业国际化的本质在于冲破国界壁垒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
  目前,中国经济又一次面临着决定现代化命运的“转型”挑战。这种挑战必然要酝酿一场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十二五”将是这场变革的战略决战期。低劳动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弱化、改善民生及内需导向的政策驱动、碳减排的全球共同行动等,在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叠加作用下,使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使长期形成的倚重国际市场、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的致命性弊端瞬间暴露,于是,为了保障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主题的经济转型便刻不容缓。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由粗放式、资源掠夺型的经济增长向结构全面优化、质量和效益并举的经济增长转变,由单纯强调GDP的数量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在这里,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然而,不论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产业转型升级,其实质都是对经济发展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而且,在全球化条件下,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拘泥于只向内部资源要效率的配置模式,更应注重向外借用资源的配置模式,既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然,更是我国物质资源相对贫乏的国情所决定的。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融入产业国际化进程。应当以产业国际化引领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加快产业国际化进程需要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新的制度框架,打造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应当看到,“两头在外过程在内”的中国产品制造模式以及物质消耗型的外向加工产业结构等,都是较长时期以来广泛的制度性支持的结果;不惜付出生态环境代价,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是许多政府机构非常习惯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热衷采取的发展举措。因此,加快产业国际化进程,关键在于政府行为及其决策思维的转变。把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引入创新驱动的轨道,把物质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向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把工业文明升华为生态文明,只能在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推动下实现。对于政府来说,树立全球化的胸怀,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洞察和把握国际产业格局的发展趋势,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制度安排,积极探索产业国际化的模式和路径,增强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力,提升对全球范围资源配置的掌控力,是一项亟待着手并持续重视的严峻课题。
  产业国际化的驱动和运营最终都要落在企业的肩上。企业应有全球化的视野,要敢于和善于迎接国际化趋势的挑战,既要注重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更要增强整合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能力,通过把握关键技术和市场,培育和强化新的竞争优势,主动切入国际产业链,争取抢占有利位置,实现由被动接受国际分工向自主参与国际分工的转变,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活动的国际化,加速产业国际化的进程。如果仍旧习惯于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和低劳动成本的禀赋优势,不能形成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那就只能继续徘徊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永远也无法摆脱“世界工厂”光环下的“贴牌企业”的尴尬。
  在我国,许多产业都是以众多中小企业为骨干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除了努力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发挥“小的就是好的”独特优势,以灵活的方式,恰当的时机,嵌入国际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去最大限度地分享产业国际化的利益外,更多的应当强调行业范围经济和地域范围经济,树立成果共享的意识,将内部的“诸侯混战”导向“异质互补”,整合打造集群优势,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跻身产业国际化进程。总之,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走什么样的路径,都不能偏离产业国际化的本质,必须从优化资源配置出发,加快产业国际化进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易纲:人民币国际化应由市场驱动 2012-10-15
· 尕海湖探索中国高原湿地保护国际化之路 2012-09-24
· 国内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标准研究平台成立 2012-09-18
· 债市统一或成人民币国际化突破口 2012-09-04
· 中国银行林景臻:外储注资推动银行业国际化 2012-08-3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