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基金行业最引人关注的变化是人员变动频繁。以基金经理为例:2009年发生基金经理变更的基金数量为118只,2010年超过180只,2011年则超过220只,今年基金经理变更的新闻同样不绝于耳。除基金经理外,基金公司高管变动亦渐成趋势。如2011年有47家基金公司发布高管变更公告,其中,涉及13家董事长,17家总经理。
与上市公司一样,基金公司高管出现变动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某些基金公司高管的变更却大有文章,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新任高管是来自监管部门的人员,而类似的例子却不胜枚举。
根据《证券市场周刊》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66家现任基金公司332名高管中,有28名(占近10%)曾在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任职。如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易阳方等24人曾在证监会任职;华安基金总裁李勍、汇添富总经理林利军等4人曾在上交所供职;前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副所长许小松现任招商基金总经理等。
从监管部门“跳槽”到基金公司,政商“旋转门”闹剧不仅发生在基金公司中,券商亦然。如已被判刑的原银河证券总裁肖时庆,2001年开始担任东方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职务。2004年后回归证监会,先后担任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股改办副主任、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在2009年未“翻船”前,市场传闻其将重新回归证监会担任上市部副主任一职,无奈东窗事发“出师未捷身先死”。
监管人员与相关公司高管,两者身份明显不同,但某些人就是能玩转不同的身份。此时成为监管者,彼时又变成了被监管者。其实,监管部门相关人员“下海”的主要原因多为前途遭遇瓶颈时,一旦找到好位置便会“下海”,更何况其中还有巨额年薪的诱惑,而这亦是在监管机构所不能比拟的。
A股市场诞生20余年来,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关系一直都没有理顺。毫无疑问,政商“旋转门”也是A股市场的一大弊端与缺陷。监管者与被监管者本应该是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关系,但在A股市场中却常常被颠覆。当监管者有可能变成被监管者,或者被监管者有可能变成监管者时,中国证监会的日常监管无形中会面临着某些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基金“老鼠仓”都被定性为“个人问题”,基金公司基本上都毫发无损?为什么保荐工作出现问题时,几乎都是保代中枪,保荐机构几乎不承担任何责任?事实上,保荐企业上市,保荐机构才是利益的最大分食者,利益最大摄取者居然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事情也只有在A股市场才发生。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政商“旋转门”又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
笔者以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应该严格划清界限。“鱼目混珠”的结果,只能导致监管的缺失与缺位,或者是惩罚不到位。某种意义上,违规成本低与政商“旋转门”亦不无关系,特别是当基金公司或券商出现违规行为时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