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在前三季度税收收入增长“失速”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增幅却在“提速”——新华社主管的《经济参考报》近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前三季度地方非税收入大增的情形。该报道称,一些地方将非税收入尤其是罚没收入作为财政“增收挖潜”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形下,财政增长放缓也是必然。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为下一次经济增长打下基础,这也是各国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所采取的通常做法,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减税政策。在中国也不例外,自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之后,中国政府也开始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通过税收改革来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税负,进而让企业保持活力,拓宽税基,为经济增长夯实基础。 就在人们为结构性减税政策欢欣鼓舞之时,各地财政收入却并没有意料之中的增速放缓,反而逆势而涨,究其原因就是,非税收入大幅上涨,其中罚没收入更是功不可没。在这种情形下,减税政策的效应在被逐步抵消,各企业的实际税负并未减小,拓税基保增长也就无从谈起。 而且这种靠罚没收入支撑财政增长的做法也是不可持续的,这种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在笔者的家乡,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不断压缩着企业的利润,而各种罚没收入更是让企业雪上加霜,一些企业处于亏损边缘,为了躲避这种以种种理由来的罚没,一些企业干脆就关门放假,这对于企业主没有太大影响,苦了的只是那些员工。在各地税收部门拼命“增收挖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下当地的经济,万不可损伤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任何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围绕“三个有利于”原则,更要符合科学发展观。 其实这种“刮地皮”的增收方式源于地方政府的懒政,在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政府争先出去找项目、拉项目,各地开始进入快增长大发展时期,那个时候,财政增长并没有依靠罚没收入和土地出让金。那为什么,现在没了土地出让金就得靠罚没收入保持地方财政增长,为何各地政府就没有了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发展的动力。在我们探讨土地财政和罚没收入该不该挑大梁的时候,不妨回想一下,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虽然目前的发展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的政府抛弃懒政思想,保持一往无前、一心为公和执政为民的精神,任何问题都不能称之为问题,所有的难关都可以闯过。 经济增长是周期性的,宏观调控就是为了轧平经济周期,让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增长而存在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结构性减税政策是为了经济再次快速增长打基础,万不可因为地方财政增收冲动而让努力付之东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