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收入背后的“加”与“减”
2012-10-24   作者:《第一财经日报》社论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号
  一些地方在前三季度税收收入增长“失速”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增幅却在“提速”——新华社主管的《经济参考报》昨天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前三季度地方非税收入大增的情形。该报道称,一些地方将非税收入尤其是罚没收入作为财政“增收挖潜”的重要途径。
  这个报道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一些地方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收成”不佳。当税收收入下滑之时,有些地方就在非税收入上动起了脑筋。规范的非税收入倒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一些地方硬是要“刮地皮”。比如,罚没收入的同比增幅很高,一些收费主体想方设法征收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如此的非税收入,危害性大。
  类似的报道,本报此前也曾刊发过。上述这篇报道的意义,在于用翔实的数据,生动对比了税收收入增长“失速”和非税收入增幅的“提速”。尤其是对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目标制定的质疑,以及罚没收入高增长的批评,让人印象深刻。关于罚没收入增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云南省一个小县,6月份一次性罚没收入入库竟达1339万元。
  非税收入是除税收以外的收入,一般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以及罚没收入等。大体而言,政府的非税收入来自三块:一是预算内非税收入;二是预算外非税收入;三是游离于财政之外的政府各部门的收费和集资、摊派——备受指责的“乱收费”,即属于这一块的收入。
  地方非税收入增长的异常,既跟宏观经济的疲弱有关,也跟不少地方财政的窘境有关。经济下行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上交税收减少,这是客观现实。在行政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在一些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形势下,地方政府有动力在非税收入上“挖潜”,甚至滋生出许多“乱收费”行为。
  前些时候,多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涉农乱收费专项治理。涉农领域乱收费现象较为严重,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也不单单是涉农领域,很多方面乱收费的问题至今较为严重,诸如擅自扩大收费范围、违规将无偿公共服务改为有偿服务,以及种种变相收费等乱象,难以根治。
  增加地方收入不能靠“刮地皮”,这是显而易见的。“刮地皮”的做法,有些是徘徊在灰色地带,会给企业和民众增加负担,最终涸泽而渔。在大环境要求“减负”、“休养生息”的情形下,“刮地皮”让人颇有背道而驰之感。规范非税收入的征收,消弭各类收费乱象,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里的重任。
  增加地方收入,摆脱地方财政窘境,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一个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关键还要是靠“造血”能力。为官者当妥善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回归政府职能,削减建设财政支出。与此同时,当想方设法降低过高的行政运行成本——这对于地方财政摆脱窘境大有裨益。当然,说易行难。降低行政运行成本问题,舆论呼吁了许多年,仍然难以有大的突破,这背后有现实的阻力在。
  地方财政的困难,也跟目前的财税体制有关。强调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已是老生常谈。财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十分迫切。有些地方财政的艰难,非要在体制层面解决不可。
  无论如何,有些地方在财政困难时的“馊主意”,该丢进垃圾堆里。“刮地皮”之类的做法,不能继续下去。该做“减法”的,要“减”;该做“加法”的,要“加”。在这样的“减”与“加”中,让财政秩序更为井然,让民众避免受到伤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财政部:铁路运输企业营业税今后归属地方收入 2012-09-30
· 中央和地方收入关系必须调整 2010-10-2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