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已经快速发展了20年,这个长期以来被笃信的国际贸易自由概念,曾为全球经济繁荣保驾护航,现在正开始遭遇新的挑战。 过去20年的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几乎使全球贸易增速超过全球GDP增速的2倍。而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既帮助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更使自身经济增长更加快速。 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完全变了一副模样。在当时的情形下,各国政府不断出台各种经济措施,但遗憾的是,大多指向了贸易保护。 这使得WTO纠纷开始变得异常热闹。欧美对中国各种产品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频繁,其出台旨在使“制造业回流”的各项政策规划,却与自己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比较优势背道而驰。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将助长世界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倾向,这种态势如继续下去,会使世界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形成恶性循环。 更为糟糕的是,一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形态出现了。这就是各国央行开始登台表演的汇率战争:汇率竞争性贬值。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本国货币贬值来提高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近期,各国央行集体实施货币大放水的背后均与此有关。 不过,让市场感到意外的是,人民币走势与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的趋势却相反,不贬反升,并不断创出自1993年以来的新高。人民币流出和经济下滑足以构成人民币贬值的理由和事实。但人民币反向运行,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出口企业和经济的增长,也与“稳增长”政策的初衷相悖。 那么,人民币为何与各国汇率竞争性贬值的走向背驰呢?市场给出了各种解释,如外资流出中国加速、美国大选的政治因素等。 而近期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央行副行长易纲在论坛上有三个表示:一是控通胀是央行的头号工作;二是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基于市场供需的均衡水平;三是人民币国际化应由市场驱动,央行不会主动推动。 关键是人民币基于市场供需的均衡水平到底在哪里?人民币汇率与国内通胀是什么关系?人民币汇率与经济结构和增长又有怎样的密切联系?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人民币国际化又有何内在联系? 被多数学者接受的是,“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即“一国的独立货币政策、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只能三选二。 同样被多数学者接受接受的是,浮动汇率制度是一国国内经济稳定与通胀的防护堤。 在世界各国央行中,欧洲央行和多数国家央行采取的都是单一目标制,即控制通胀。美联储采用的是双重目标:稳定价格和促进就业。即便美联储的双重目标,一直被国内学者质疑,并且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比如,美国共和党就是现行政策的最大反对者,亦有可能是最大的改变者。毕竟这两个目标有内在冲突,顾此失彼是常态。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采取的是多目标制,且有四大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政策目标,恐怕难以全部同时完成。眼下和未来,或许控制通胀会成为央行的头号工作。 美国一直攻击中国操纵汇率,认为汇率水平被低估30%,而IMF也认为中国汇率水平低估了10%左右。美国和IMF固然不能代表市场,不过让汇率更大限度浮动,或是更好的选择。 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才刚刚被迫起步。在笔者看来,以前的制度就像一个18岁以上的成年人,被迫穿着十二三岁孩子的衣服一样,衣不遮体且四处裂缝。现在,到了成年人自由选择自己应穿何种款式和尺寸的衣服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