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第112届广交会上,日本采购商同比锐减29.4%;也几乎在同时,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说,丰田汽车公司确定了年内在华持续减产的方针,总体削产规模将近两成。如果再加上日前媒体所披露的日本便利连锁店全家推迟原定在华开店计划,服装厂商株式会社大同缩减在华的计划开店数等事实,日本企业“脱中国化”的脚步似乎越来越清晰。 确实,自野田内阁上演“购岛”闹剧以来,夏普彩电份额由8.8%跌到4.7%,索尼份额由5.9%下跌至4.4%,松下份额跌至0.4%,而东芝、三洋等日系品牌的占有率都跌至1%以下。在8月日系汽车在华销量整体下降2%的基础上,9月日产、丰田和本田三巨头在华新车销量分别出现了48.9%、35.3%和
40.5%的同比剧烈萎缩。有分析机构称,日系汽车生产商因停工总计造成约减产14000辆,总计损失约2.5亿美元。据路透调查,基于对钓鱼岛事件可能继续恶化的判断,约41%的日企正在考虑撤离中国并将业务迁往其他国家和地区。 但是,将钓鱼岛争议视为日企撤离中国的唯一或决定性因素却是有失偏颇的。在韩国与中国家电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以及对市场反应迟钝引致日系家电普遍陷入竞争性亏损的处境下,今年初以来,松下就决定在中国大规模裁员,索尼和日立也在削减在华电视机生产规模。在2011年财年夏普创造了公司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年度亏损和索尼连续第八年跌入亏损泥潭、松下创下年度亏损纪录后,日本主要家电企业出于战略调整的需求,不得不放弃部分中国市场。同样,由于在华研发步伐一直落在通用、大众之后,日系汽车最近两年中在中国市场不断受到欧系和美系汽车的侵蚀,断臂求存遂成日本汽车生产商的痛苦选择。 中国要素成本的上升,也是驱动日本企业转寻他国投资地的重要力量。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中国劳动力成本已高于亚洲其他七国,其中越南比中国低15%至30%,印度尼西亚比中国低40%,而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孟加拉国仅是中国的五分之一。受此影响,2011年度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金额达到1.5万亿日元,而对华直接投资仅为1万亿日元,今年7、8月,日本对东南亚投资达到1800亿日元,超过了对华投资的1500亿日元。本田汽车已在印尼投资270亿日元建设新汽车制造工厂,预定将于2014年投产;丰田在泰国投资169亿日元建设新生产基地,预定将在明年上半年投产;日本最大百货公司之一的高岛屋在未来五年投资东南亚的金额高达350亿日元,超过对华投资额的两倍。 此外,“非中国因素”也是部分日企撤离中国转投亚洲其他国家的牵引力量。按计划,到2015年底,中国与东盟将完成自由贸易协定。届时,东盟国家出口中国平均关税约为0.1%。而对日企来说,到时候将在越南河内附近生产的产品运往中国广东,比直接在中国北方和中部生产然后运往南方会更便宜。 所以,要是将日企阵营中的短期或者部分“脱中国化”的行为界定为日企会完全放弃中国市场或隔断与中国商脉的联系,未免大错特错。依照日本相关人士的计算,中日两国的经济融合度已达了29%。若这个数字超过30%,两个经济体就可视为同一个国家。资料显示,去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3428.9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对华出口已占日本出口总量的20%。目前,2万家日企在华投资存量约有五万多亿美元,深植于机械制造、汽车、精细化工,商业零售等领域,并成为日企海外市场的最主要利润输送渠道。不仅如此,按专家估算,日企目前每年保持着约50亿左右美元的对华投资递增规模,其眼热的就是13.5亿人口的消费市场。 日本企业内心非常明白,对他们而言,中国市场不仅只有消费空间扩大的意义,更是厚实和宽广的生产基地。目前,中国不仅拥有顶级物流和运输基础设施,而且市场成熟度和规则度正不断趋于完善,伴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高端领域投入的增加,中国未来作用于企业的技术武装动力将明显增强,而东南亚各国的政局动荡和劳资纠纷等政治风险则要强烈得多。日企若简单地选择脱离中国市场将承担很大的机会成本。 事实上,在部分日企迈开撤离中国步伐的同时,有更多日企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与经营力度。按本田公司的最新计划,从明年起将连续三年在中国市场投放十余种最新车型;三菱重工也将再度拓展在华市场,其2012年内在华将增设100家店铺;另外,日本最大的服装零售企业优衣库在华一年增开百家店铺的计划正在有序推进,而永旺集团在天津、苏州、广州开设大型购物中心的设想也正在热身。正是企业增量资本的不断进来,今年1至9月,日本对华投资仍同比增长了16%。 如此看来,所谓的日本企业“脱中国化”只是个伪命题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