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捐助”拷问中国公益
2012-10-22   作者:黄英男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日前,一个由“郭美美事件”余波引发的新闻引起了大量关注,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来,遭遇了“零捐助”的尴尬,“以前,企业和公众都很热心各类公益慈善活动,都主动找上门来。可自从经历‘郭美美事件’后,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遭到了质疑。”该基金会秘书长周忆江表示。为了吸引捐助,基金会还提出了“零提留管理,全透明运行”的口号。
  基金会如何应对“零捐款”?此前,有公益人士提出“用脚投票”的概念:通过基金会信息公开,让公众自己寻找到愿意捐款的基金会给予支持,而对于那些不透明和项目做得不好的基金会,则选择不捐款,任其在竞争规律中淘汰。也许,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是一个透明做得好,但未被公众关注到的基金会,但由此也延伸出两个结论:一是基金会的信息公开工作任重道远,二是基金会完全依靠捐款生存必然面临生存之虞。对此,通过成功投资,百年后仍造福人类的诺贝尔基金会发展历程,对中国基金会的生存法则应该有所启示:捐款不应是基金会生存的唯一之道。此外,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的“零提留管理”概念并不值得提倡,如果真的希望公益机构不要被“打死”,首先要让公众理解,公益是需要成本的,当公益成为职业,公益人也要生存,不留管理费的公益组织,只意味着该组织的“生存费用”自有来路,而不能说明自身的“清廉”与“高效”。
  “卢美美”日前走进北师大进行公益讲座,对此,主办方表示大学生希望听到这样的公益声音,另一方面,大量的网友却表示不能接受公益“污点人物”走上讲台。
  浙江村民何国苗,在捐出上千万的专利收入后,自己一家人蜗居30平米小屋,做公益真要如此“寒酸”?但何国苗本人显然并没有把自己放到道德的至高点上,“我只是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其他人,如果哪天我的经营状况不好,没有这个能力了,可能也就不做了。”“随手可做、力所能及”是何国苗传达的一个健康的公益理念,公益并不是让人做圣人,只是让人做一个有爱心的健康的正常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中国公益行业,需要“您”来改变 2011-06-28
· “飘柔至美中国”公益基金成立 2009-06-24
· 2008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国际论坛召开 2008-11-21
· 首届“中国公益彩票论坛”在京召开 2008-07-14
· “2008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 2008-05-1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