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从10月份开始,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开展了集中清理整顿假借国家机关名义生产销售特供、专供商品的专项行动。
滥用特供、专供涉嫌夸大宣传,假冒特供、专供商品更可能存在质量隐患,近年来成为相关部门清理整顿的重点。去年9月,国家有关部门就曾联合开展整治专项行动。本期节目也重点报道了贵阳市工商执法部门查获一批假冒武警特供、专供酒的情况。既然如此,为何形形色色特供、专供产品仍未绝迹,尤其是在网上使用专供标识推销商品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不可否认,假专供大行其道,与真专供的事实存在不无关系。真专供是一种特别消费,或者可说是特权消费。普通消费者热衷于追逐专供商品,其心理根源是对权力的崇拜与模仿。与其说消费者购买专供是为了享受其品质,不如说是为了从中寻求与获得某种满足感。有需求就有供给,正是这种消费心理为那些假专供提供了生存空间。
但只要认真一想,并不难看穿这些滥用或假冒专供、特供的真面目。所谓专供、特供,本身就意味着稀缺性,至少眼下不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再说了,那些真正的专供、特供,也不会在商品包装上打上专供等字眼。事实如此,各种假冒专供却还大有市场,可见这种畸形消费观已经绑架了部分人群。这些人购买假冒专供商品,更多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虚荣心理。这就像月饼消费一样,其质量好不好已经不重要,关键是包装和价格要上档次。
无论消费者是上当受骗还是主动上钩,滥用和假冒专供的行为都已经构成违法,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清理整治相关违法行为,除了加强日常执法外,也有必要反思其产生的社会心理背景,并采取措施加以遏制。
简而言之,一是提高政府机关事务管理透明度,揭开专供、特供的神秘面纱。专供、特供虽只是民间说法,政府机关的采购标准、采购渠道及其招标方式,却有必要让公众知情。其二,禁止任何国家机关及其下属单位(如大会堂、国宾馆)进行任何形式的专供授权。据悉,去年开始已对此进行清理。其三,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从市场生产销售的角度取消专供、特供。市场经济社会不该存在特权产品,凡属民用品均应纳入市场化轨道,否则有悖于社会进步。如果普通消费者拿钱就可以买到真正的专供、特供,自然就不存在特权消费这回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许多人热衷于专供、特供产品,还在于这是质量安全的信心保证。但如上所述,只要包装上有专供、特供等标识,非但未必是正品,反倒可能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市场上假专供泛滥成灾,或表明这种拙劣的产品促销手段已离“烂大街”不远。只要消费者认清本质、不再轻信,假专供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