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光环下的“莫言效应”仍在持续发酵。从图书市场的“莫言热”,到各路记者追着莫言跑,再到莫言故乡山东高密打“莫言牌”。最近有消息说,当地政府雄心勃勃地推出了一个高达6.7亿元的旅游投资计划,包括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等,其中不乏花千万元种万亩红高粱这样的“大手笔”。 正如媒体指出的,莫言及其作品现在成了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对其进行消费也好、利用也罢,原本无可厚非。一向默默无闻的高密,突然因为“莫言故里”而名满天下,其狂喜的心情可以理解,希望借莫言东风致富的愿望也很自然。但问题在于,面对百年一遇的“莫言资源”,如何珍视并且善用,使其各方面的效益得到最好发挥? 莫言获得的是世界级奖项,对莫言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该具有世界级水准。如果不抓住其文化特质,挖掘其精神内涵,急功近利地急着上项目、见效益,就难免流于形式,透支性地搞出一堆挂满莫言名号的人造景观,尽管一时会有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从长远看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随着“莫言热”的降温,先前轰轰烈烈、规模庞大的文化工程,很可能成为烂尾项目。 近年来,在此起彼伏的“名人故里热”“古城古都热”中,不少地方沿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径大干快上,一方面是文化品质每况愈下,另一方面是商业利益甚嚣尘上,甚至为了迅速见效,不惜拆了真文物、大造假古董,结果劳民伤财,经济文化两头空。坐拥令人艳羡的莫言资源的高密,对这些前车之鉴不可不警醒,更不能在“莫言热”的高烧之下昏了头脑。 实际上,对乡土原生态的深刻剖析,对人的尊重和书写,一直是莫言文学世界的鲜明特色,也是其赢得世界声誉的重要原因。因而,合理开发莫言资源,需要呵护当地的乡土气息,倾听当地百姓的愿望和意见,打造民众支持而又让民众受益的文化工程。比如,由于经济效益不佳,当地农民不愿种红高粱,如果为了形成万亩红高粱的宏大景观,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赔本也要种”,既有违民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很难有保证。 正如莫言所言,获奖以来的风风雨雨,犹如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看到了人心、看到了世态。莫言资源也是这样,从中有人看到的是文学,有人看到的是商机,有人看到的是精神,有人看到的是财富。然而,莫言喜欢高密的平静。因为这是心灵的故乡,与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一样,它们或许不是摇钱树,但却是指引人们进行探索和思索的精神坐标,这正是其永不枯竭的最宝贵价值所在。
|